27

2019.05

“套利”空间是分省录取制度的原罪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李嘉文


从社会效率的角度看,只要高校招生继续实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高考移民和其他“套利”行为就将长期存在,让人防不胜防。

5月12日,针对富源学校的调查结果公布,因存在高考移民现象,深圳市教育局决定取消322019级学生广东省高考报名资格,并核减富源学校2019年高中招生计划50%。考虑到高考报名时间已过,这32名学生返回原籍也很难参加当年高考,惩罚不可谓不重。

广东作为流动人口大省,2018年省际流动人口超两千万,众多的随迁子女意味着巨大的异地就读与考试需求。相应的,广东也较早放开了异地高考的条件,与一些中西地区要求户籍与学籍高中三年都在本地不同,广东侧重要求本地户籍,对高中期间学籍则只求完整。这一便民政策,客观上容许了“人籍分离”和“学籍空挂”的行为,也使高考移民差一点“瞒天过海”。


出现高考移民,显然并非广东高考报名政策的本意,所以有关部门设立调查组,研究政策改进,也符合群众呼声。但我们必须弄明白:这种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出了问题?

问题是什么?用富源学校一名学生的话就是:“为什么同样是我,在河北考不上清华,在广东就能考上?” 广东和河北高考均使用全国一卷,按照朴素的公平观念,同一个学生在两地考同一张卷子,考上清华的几率应该相同——一旦不同,学生自然倾向于前往录取几率更高的地区参加考试,随着考生增加,这一地区的录取几率会逐渐下降,这在经济学上是一种套利行为(即获取利差收益的一种手段),学生流动将一直持续到两地录取几率相等为止。

相似的,如果衡水中学的教学能够更好的应对广东高考,对深圳考生而言,也存在前往衡水就读的“套利”空间。

有学生家长认为,深圳侧重素质教育,而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的代表,两者不应“同台竞技”。但客观事实是,广州在招生选拔上采用的是和河北相同的程序,假设生源质量相当,河北学生却能在广东鹤立鸡群,恰恰说明广东教育理念与选拔形式的不匹配。要想贯彻落实广东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实行相匹配的招考形式,这样无论是河北还是别的地区的考生,都不能在广东的考试里占得上风。而广东如果不能建立这样一个独立世外的“桃花源”,就必须做好迎接外来冲击的准备,并可能被迫做出改变。

退一步讲,如今教育部门认定富源学校违规,将严格禁止高考移民,“套利”空间依然不会消失。比如,如果学生不能去衡水上课,那么能不能请衡水的老师来富源上课?如果可以,能不能使用衡水的练习题、模拟卷?能不能与衡水的学生一起进行模拟考试?如果不行,前段时间受到好评的“直播班”、“卫星班”,允不允许在深圳推广,让学生坐在深圳的教室,却听着衡水的课?只要“衡水模式”应对高考升学的效果客观上优于深圳中学,就会对追求高考分数的学生产生一种激励,让他们不断地朝“衡水模式”靠拢,在升学的诱惑下,政策很难对“套利”行为做出及时和完备的规范。

这种“套利”空间本质上来源于现行的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即将招生指标分配给每个地区,让其成为这个地区人口特有的红利。但蛋糕切得大小不均时,自然会有获益者和受损者。而各地又总想守住自己的蛋糕,不容他人抢夺。长此以往,这将导致人才流动的停滞,不仅降低社会效率,对教育公平也有损伤。

无论是在各地偶有出现的高考移民,还是部分地区的学生和家长,都只是全国高等教育招考体系下的一个利益群体,如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反而会掩盖了真正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套利”空间,还需全国统筹规划,切莫计较一时一地之得失。



编辑:qx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