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19.11

给高校博物馆降温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谢譞


虽然已经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参与过鉴定,但在1014日,公众号“江上说收藏”发文表示,重庆大学博物馆的藏品是赝品。经过调查,藏品由之前就有过卖赝品前科的重庆大学教授吴应骑捐赠,而他的家属现在大多在博物馆任职。消息一出,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

重庆大学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博物馆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要条件,这可以理解,因为教育部虽然还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建设博物馆才有机会评选双一流高校,但在各高校争相建设博物馆的热潮中,有博物馆已经成为了潜在的标准。的确,高校博物馆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博物馆热”之下,高校博物馆接受赝品捐赠的新闻也层出不穷,浙江师范大学退休教师向陶瓷主题艺术馆捐赠的藏品,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向博物馆捐赠的藏品,都曾被业界人士质疑为赝品。在我看来,高校博物馆建设贵精不贵多,如果高校条件有限,就不应该强行建设博物馆。

高校在建设博物馆之前,应该充分的评估自己的建设能力。毕竟建设高校博物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藏品基础,并非所有高校都力所能及。同时教学质量才是高校向更高目标建设的核心追求,强求倾力建设博物馆,可谓是舍本逐末,与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目标相悖。

对于已经建设博物馆的高校,也应该让自己的展览更加经济而富有特点。当前大部分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内容都是我国古代文物,然而其收集、展示藏品的能力必然远逊于国家建设的公立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与其绞尽脑汁地达到这样的展品标准,不如展现本高校的历史和特色。反观重庆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院系见长的学校,不事先找好博物馆的定位,却由捐赠者来决定其内容,不得不让人质疑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

赝品博物馆之所以诞生,根本问题在于审核程序的缺位。从接受捐赠到专家鉴定,一批业余收藏爱好者都能识破的赝品,何以能够一层一层过关,在评估会上逃过数十位国家权威专家的法眼?审核程序是落到实处了呢?还是走个过场呢?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校博物馆热或许正在催生新的腐败链条。高校中的行政人员和教职人员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日积月累形成了熟人社会的裙带关系,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打个招呼”、“给个面子”就成了潜规则,使真正的博物馆建设机制无法发挥作用。捐赠者名利双收,高校借博物馆得到政绩,人情和脸面的皆大欢喜早已超越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这样想来,一个退休的大学教授兼领导干部能够成功逃过一轮轮审核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了。

向高校捐赠收藏固然值得鼓励,但求真始终是博物馆建设和高校建设的底线。如果让高校博物馆成为一些人为了攫取名利的手段,博物馆的神圣性和高校的声誉就成为了一个笑话。为了不要这样的高校博物馆,我们就必须要坚持贵精不贵多的高校博物馆建设思路。否则,当对历史的尊重让位于虚荣与金钱,当人们本应敬畏的历史是一段虚假的历史,我们又该如何面向未来呢?

归根结底,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详细标准,来给高校博物馆降降温。缺乏制度规范的高校博物馆野蛮生长,正暴露了当下对双一流大学和高校博物馆规则的滞后。当目标空泛,引导缺乏成为了高校博物馆的标签,其证明双一流大学建设能力的作用也就丧失殆尽。在这场热火朝天的高校博物馆竞争中,亟需政府之力对高校博物馆进行规制。

(图片来源vista看天下)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