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19.12

指责“融梗”消解了什么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黄国正


每部火了的电影,像火了的明星一样,常常会引发各种各样的争议和评论;这次轮到《少年的你》了。最近,这部上映15天票房就突破13亿的“爆款”电影,被众多网友指责“融梗”,其原著作者玖月晞公开对此回应,声称并无任何抄袭,请网友们冷静。

值得注意的是,“融梗”一词并非一个法律概念,而是网友们自创的词汇。网络的发达让大家都可能成为“仓颉”:一个新字新词的诞生可能只需要一个轻轻的转发。网友们所谓的 “融梗”,指的是一部作品化用一部或多部其它作品中的元素、情节等,以形成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按照网友的说法,如果看过融梗的源头,就能凭直觉判断出一部作品是否在老“梗”常谈。这样的指责,似乎就像指责一个学生解题用公式一样,实属“书读的不多而想的太多”。关于著作权的保护,法律中早有对“抄袭”的界定,如果真正构成抄袭,有关法律一定有裁决的权威;而法律对其它文字现象不再要求,正体现出这一行为的一定合理性。试想,每一个作家都是从模仿大师的写作结构和笔法技巧开始的,每一个学者都是从阅读他人文献开始的,如果将这种精神上的学习也上纲上线到“指责”的角度,似乎不够有理有据。什么时候我们想指责他人的时候,不是从法律上寻求实实在在的证据,而是直接生造一个罪名扣到“嫌疑人”的头上,那这个社会就太可怕了。总言之,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甚至批评他人,带动所谓的舆论风潮,甚至还以为是公平和正义,其实是对严肃的法律的绑架,对普适的人情的无睹。

抛开法理的讨论而站在艺术本身的角度来说,“融梗”一词本就难以界定,类似无可解释的占星术,永远没有办法驳斥,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过程,地球上古往今来的人情世故本就有相通之处,没有人会说有惊人相似性的历史事件是“融梗”的,说宋江“融梗”黄巢,朱元璋“融梗”周瑜,只能说明说这话的人既不懂文学也不懂历史。就以《少年的你》为例,一个重要的指责是其中男主保护女主的情节模仿《白夜行》,为女主顶罪又像极了《嫌疑人X的献身》。看过所有这些作品的人不难看出其中的相似之处,但也更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少年的你讲述的是少年的故事。“这里是我们的乐园”、“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是少年人对世界单纯的向往和期待,对未来的信心与勇气,这才是故事的主旋律,也是作者在校园霸凌阴影下极力展现出的鲜明亮色。而《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诞生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失业率空前高涨的“失去的十年”,社会的畸形和人性的冷漠催生出了主人公扭曲畸形的爱恨和自暴自弃的交易,案件背后的时代背景才是一切的罪魁祸首。换句话说,所谓“梗”只是为主题服务的附属品,是繁华的点缀,就像《红楼梦》里引经据典的秦可卿的卧室,《鹿鼎记》里暴殄天物的韦小宝的书法,非要说他们是融梗,只能说明没看懂作品的核心,而在人尽皆知的细枝末节上故意刁难,令人莞尔。所以“融梗”从艺术的角度也是合情合理的存在,甚至本就是艺术的一部分,大惊小怪实在毫无必要。

退一万步说,作品有新意与否更多是主观的判断,即使“融梗”喧宾夺主,真的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起到了影响和干扰,我们也应当宽容。网络时代,谁都是上帝,谁都有充足的话语权,但不可能谁的话都是圣贤之道,至理之言。禁止抄袭是保护版权,但“融梗”由于其丰富性和模糊性,如果直接禁止,似乎就在向禁锢思想的“文字狱”之流靠近。我们大都是凡夫俗子,拾人牙慧是自说自话的开始,如果封闭了“融梗”的自由,大多数人只有噤若寒蝉。春秋战国思想百家争鸣,正是因为话语的自由,文艺复兴作品花团锦簇,正是因为艺术的自由。如果每说一句话都要想想是不是融了梗而三缄其口,我们只会永久失去创造新“梗”的能力。而允许“融梗”也不见得就会抹杀创造者的热情,真正有才华的创作者当听说自己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和形式,万一也抚掌大笑,拥有了更多的创新动力呢?

指责“融梗”消解了什么?消解了对法律的尊重,消解了对艺术的理解,消解了对话语的宽容,也消解了我们创造新“梗”的动力和勇气。在各种意义被消解的今天,愿我们还有一方净土,让我们坚持守护。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