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18.11

在布鲁塞尔,我和世界谈论中国——第三届亚欧青年领袖峰会侧记

作者:李可


 在多元视角中认识中国

布鲁塞尔是温暖而多元的。这里的巧克力和华夫饼闻名世界,空气里处处充满着香甜的气息。作为欧盟和北约总部所在地,这个传统欧洲城市的街道上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亚洲面孔。迎面遇上一个比利时小男孩,已经能收获一句标准的“你好”,配上一个大大的笑脸。

全球化进程于各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时,来自51个国家的年轻人聚在这里,结合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探讨怎样在多元文化中做好道德领袖。而除了这一官方主题,贯穿第三届亚欧青年领袖峰会三天会期、各类场合的热议话题是中国。

“你从北京来?你能说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吗?我真的很好奇中国人如何思考问题。”皇家晚宴上,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向正在研究餐具摆盘的我发问。此次亚欧峰会,比利时国王和王后亲自从参会的100多名青年代表中邀请30人赴宴。我想,我之所以能幸运受邀,更多是因为“来自中国北京”这个特殊身份。

餐桌上,来自欧洲的代表们纷纷就欧洲一体化遇到的种种阻碍向国王提问。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也是欧盟的总部。对于一体化进程中某些国家面临的债务问题和近日愈演愈烈的英国脱欧剧情反转,国王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反而再一次转向我:“这个问题,中国怎么看?”


欧洲困境和中国崛起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欧洲人正在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欧洲很多国家不认可特朗普政府实行的保守主义政策,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全然不同的一套政治制度和文化体系,他们又因不了解而畏惧。因此,目前流行的“选边站”这一说法,让欧洲很是纠结。

“我们很多法国人都不喜欢美国人的有些作风,特朗普一出来,我们就更不喜欢了。”法国人保罗用带着浓浓广东腔的中文说。今年已经是保罗来中国的第10年了,作为一名在香港工作的记者,保罗深谙中国哲学,初次和我聊天的他熟练地“打着太极”:“我觉得目前来讲,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最重要的还是继续交流。没有交流,就会有很大的危险。”

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中国崛起的既定事实证明了福山历史终结理论的错误,为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西方的道路展现了新的可能性。

“过去,我们对于中国确实有一些不太好的看法。但是近十年来我们的很多看法都改变了。”来自意大利的Clara说。Clara今年刚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治理论专业毕业,她曾作为青年代表在G20峰会的青年会议上发言。当我谈及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遇到的多种挑战时,她感到很惊讶:“在我心中,你们已经很强大了呀。虽然现在有很多国际现有秩序还是美国主导的,像北约、联合国之类的,但是在我看来,你们已经不相上下了。”


正是出于对中国的种种好奇和钦佩,Clara曾经很希望申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交流项目,后来因为时间安排不得不搁浅。对她来说,非常难以理解的一点是,中国的经济已经这么好,却常常会听到一些人的不满和抱怨。“我真的很希望去了解身在中国的年轻人怎么看待急剧变化中的中国和世界。”说着,Clara从包里掏出华为手机,邀请我一起拍了张自拍。

Clara的想法并不独特。从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到全球商业合作的大大小小官方会议中,“China”这个词语频频出现。甚至连新西兰特使在欧盟向青年人讲述道德领导力时,也被欧洲记者突然问到对“中国崛起”的看法。

当你的国家正在聚焦世界的目光,作为代表的微小个体也会收获更多的关注和倾听。会议期间,我与几位同学组队去市中心参观有名的于连雕像。正在北京访学的西班牙小哥Alex听说有一位中国女孩在这里,兴奋地追上来,拉着我聊了一路。参观完雕像,一群人在餐吧坐定,聊起了自己国家的重大项目投资。作为东道主的比利时小哥Johannes 在每个人发言完毕后都不忘微笑地看着正在聚精会神啃鸡腿的我,补一句“China,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一带一路”与命运共同体

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崛起带动了重大投资项目对外辐射。在我随机采访到的几十位代表中,“一带一路”几乎是人人都可以侃侃而谈的概念。

“其实吧,我倒不是喜欢‘一带一路’,我更喜欢‘一带一路’后面的概念,”巴黎政治大学毕业的保罗捋了捋狂放不羁的狮子头,开始大谈国际政治:“这个东西不只是中国可以参加,法国、伊朗、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都可以参加。我来自欧洲,住在中国,我能在生活中感到文化结合带来的很多可能性。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就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结合,能够解决未来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问题。”

正在学习国际关系的挪威小哥Axel听到我们的讨论,兴奋地凑了上来。他说他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一直以来,他从西方媒体上看到的“一带一路”相关消息多是关于债务和新殖民主义之类的负面报道,而他个人觉得有些夸张:“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很美好却也很抽象,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实施过程的各种具体矛盾。这才是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

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保罗坦诚地表示,这确实很抽象,有些难以理解:“我觉得吧,这个口号,大家听着都觉得很开心,但更值得探讨的是,那些大家不开心的话题怎么办呢?”


未来的道德领袖

“中国究竟想不想成为领导者?”晚宴上,比利时国王又抛给我一个灵魂拷问。

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问题不是中国能不能当领导者,而是想不想当、怎样当好领导者。这也是此次亚欧青年峰会“道德领导力”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然而,历史上关于道德的理解充满争议。在不同文化、民族背景带来的不同视角下,关于道德的种种问题很难形成共识。

亚欧基金会曾经做过一份调查,让参会的代表们选出自己心中最伟大的15个道德领袖。调查结果显示,得票数最高的不仅有曼德拉、默克尔这类被主流价值观接受的领袖人物,同时还有拿破仑、希特勒这类具有争议的人物。当今世界多数政治、经济、宗教冲突,也大都源自各国对于道德理解的巨大差异。


“在我看来,中国今天最大的道德是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保罗又给我上起了哲学课,“结果主义认为,如果一个行动能产生好的结果,这个行为就是好的,就是道德的。基于结果主义道德,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环境问题、言论自由等其他方面做出了一些痛苦的牺牲。”西班牙小哥Jorge是一个环保爱好者,他同样对于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深深担忧。他希望中国能够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希望我下次深冬来北京玩时,可以看到美丽的蓝天。”


 

“学会沟通,理解你的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平衡。”挪威首相在演讲的最后分享了她给青年领袖们的建议,“尤其是找到平衡。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很陈词滥调,但却是真理。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年轻人,但优秀的青年领袖却是少数。一个优秀的领袖应当学会在巨大压力中仍然过好自己的生活,只有让自己生活的幸福,才能带领你的国民一起走向幸福。”

在本届亚欧青年峰会中,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同龄人。他们之中有青年企业家、时尚设计师、环保NGO创始人和媒体自由职业者。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太多对未来的焦虑,牵挂每个人的问题都是怎样才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得更好。正因如此,他们每天都是热情洋溢而充满活力的。相比被学业、职业发展甚至未来的房子、户口这些现实问题困扰的中国学生,他们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一份纯粹和理想主义精神。

对国际交流有着丰富经验的Clara对我说,她之前也跟很多中国年轻人交流过,觉得他们有些害羞,好像有很多很棒的想法,却不太善于表达。当我们的祖国逐渐强大,我们的年轻人也应该有大国的担当,说话做事要有自信的大国风范。走出国门,每个微小的个体都是这15亿人的大使。“自信一点,你们有一个很棒的国家在后面撑腰呢!”Clara说道。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人类带来了超越认知水平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控制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创造的巨大资源被少数人占据,加剧了全球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当下,全人类都在面临由自私、冷漠和短视带来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世界青年正在把目光转向中国。




编辑:liush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