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8.03

“卡”住拖延症

来源:原创稿件 作者:张立榕



“嗨,你的小伙伴来邀请你打卡啦”

又是任务满满的一天。就读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大一学生陈雨欣伏案学习良久,完成作业时已近十点。她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关节发出的每一个轻微的声响似乎都在喊累。

“要不今天就不背单词了吧。”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地冒出来。打着哈欠,她随手点开微信,便收到了打卡小程序发来的背单词的日程提醒:“你已经坚持了22天,加油!”数字格外醒目。微信群里,点开“小打卡”,大家的背单词打卡日记映入眼帘。简单浏览了一下,点了几个赞,陈雨欣也打开了背单词的app。

“可能是作死的强迫症。”她笑着解释,“少背一天单词,打卡日历上就会少一天,很难受。”最终,她还是完成了当天的背单词任务,配上截图并打上“#坚持#”的主题,发表在了打卡日记里。满意地看了看“已坚持23天”的页面,她快速洗漱完便沉沉睡去,当然,睡前没有忘记完成早睡任务的打卡。

(各类背词软件  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是为了了解特奖候选人而关注的清华校园公众号让陈雨欣意外地和“小伙伴计划”结了缘。“小伙伴计划”就是她参与的打卡活动,是由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指导的学生学业发展协会(简称学协)开展的日常活动。这一计划旨在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组织到一起,形成以“微信群+小程序”的线上打卡为主、线下交流为辅的学习互助组织,以21天为周期,鼓励并督促大家坚持完成早睡早起、背单词、运动、自习等任务。有伙伴的陪伴与相互监督,还有个性化小奖品的奖励制度加持,好习惯的培养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也正因如此,这个计划一经公众号的推出与传播,就吸引了不少校内外学生参与。

希望在大学里一点一点改变自己,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累积起来就会变得很可观吧。”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类软件学院的大一学生黄滟雯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军训前的新生骨干训练营中通过宣传单了解到小伙伴计划后,她就加入了这个“打卡家族”。想要坚持的事情一旦中断,重新开始会艰难得多。深谙此理的黄滟雯很好地坚持了自己的打卡任务,最后的收获也颇丰:一个学期的数学作业纸、口罩、小盆栽、床头吊篮、床上电脑桌以及喜欢的书,当然,最重要的是良好自律习惯的养成。

(图片来自黄滟雯)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大二学生陆心怡,同样是在大一时加入的小伙伴计划。那时的她早课总是起不来,便立下了早起的flag。“早起防迟到,自习防挂科,早睡防猝死……这些都是好习惯呀,不过当时自己总是坚持不了。”她回忆说。这种情况在加入小伙伴计划后的确得到了改善,通过线下约早餐、约自习,她也收获了几个朋友。大家一起早睡早起背单词,相较于一个人咬牙坚持,效果好了许多。虽然在活动后期,由于学业繁忙等原因,线下活动的开展逐渐减少,小伙伴计划的作用也因此有所减弱,但同龄人的陪伴的确增添了陆心怡坚持的动力与勇气。

在学业发展协会指导老师程思亮看来,这正是小伙伴计划的意义:让每个人坚持习惯的孤军奋战变成一个集体的互助前行。这些想要提高效率、督促自我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同伴,也找到了实现自律的可能性。


当监督缺席时

小伙伴计划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改掉拖延症、睡懒觉等不良习惯,但其所依靠的线上打卡形式不可避免地会因网络的局限性而存在监督不力等问题。这一点在早睡打卡上尤为明显。黄滟雯提到,她有时会在每天晚上开放打卡的那几分钟快速打完卡,但是实际上过了很久才真的去睡觉。

“习惯的养成说到底还是要看自己,毕竟个人的自觉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能否真正自律的关键。”黄滟雯说。这一点也得到了许多小伙伴计划参与者的认可。在学协待过三年的大四学生张铭(化名)表示,小伙伴计划是“真正自律的人的确可以从中获益”的,这样的人通过21天周期建立起的习惯,能在日后无需打卡时依旧坚持。

毕业于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机电学院的郭梓桐,在他人心目中就是这样一个“真正自律”的人。去年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工作,在参加工作的半年时间中,他意识到自己还是想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于是毅然辞职,全心准备考研。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小伙伴计划”的微信推送后,想找回背单词的习惯以迎战考研的他立即决定报名参加。

“觉得形式挺不错的,有点像朋友圈,能形成一种在线互动、朋友间竞争的感觉。”他回忆起自己对小伙伴计划的第一印象,“就像和几百个朋友做了约定一样。”

由于加入较晚,郭梓桐的打卡无法满一个周期,所以到后期他有些松懈。觉察到自己的倦怠,希望对自己有更严格要求的他并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主动出击,趁着新一轮的小伙伴假期计划尚未开始,自己建立了一个打卡计划,邀请了一些朋友和各个高校的人参与,并且要求实名自己的学校和姓名。

提起这项打卡计划的最终成果,郭梓桐不无骄傲地说:“自己建的打卡一定要坚持到底,我在心里下了个决心,‘一定是坚持最后的那一个,把他们都耗走’。最终我坚持了下来,等到小伙伴寒假计划开始的时候我已经坚持了10多天了,自己的计划和小伙伴计划的打卡同时进行,最终我打满了21天。即使计划结束,我背单词的习惯也保留了下来。”

坚持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痛苦。他仍然记得最难熬的那一次经历:“当时自己肠胃炎拉肚子,最多能集中精神2-3分钟。因为自己不想放弃,就每个单词都花2-3分钟背,不到一个半小时的单词我从早到晚背了15个小时。强烈的不适让我想要放弃,但是最终背完了。”

这样顽强的毅力与自觉意识,并不是只靠外部制度的约束与保障就能建立的。郭梓桐对于自律,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特别强调了兴趣的作用:“首先自己要有兴趣这样才会主动自律,不然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毕竟想要学好一个专业最初是始于兴趣,最终源于自律与经营。


个体自觉or外部监督?

在知乎搜索“打卡”,有几十个相关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学在校生寻求打卡软件的推荐,或者是分享自己的打卡经历。

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因自律意识不够而导致时间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常见。许多小伙伴计划参与者表示,自己还尝试过其他坚持自律的方法,如与同学结对子、列计划清单、发朋友圈请大家监督否则就发红包等等。清华经管学院大四学生陈颖丽(化名)表示:“我尝试过一些锻炼自己专注力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克服拖延,就是放下阻止我做正经事的其他娱乐活动,不断告诉自己‘就去做正经事一下下,试试看’,一旦真的开始,就关闭手机、关闭电脑游戏投入工作,(这)能够达成不错的效率。”郭梓桐也曾尝试过坚持“泡实验室”,大学期间,进入实验室较晚的他出于对进度落后的担心,每天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超过了先进组的同学。怕他们再赶上自己,“泡实验室”就成了郭梓桐的习惯,后来便坚持了下来,连暑假都只是回家几天。“因为看到一个比较难的项目一点点的完成,特别有成就感。”郭梓桐说,这是他最大的收获与动力。

而现如今,随着微信小程序的广泛使用,线上打卡愈发便利,以小伙伴计划为代表的监督鼓励活动越来越多,旨在提高专注度效率的手机app如“Forest专注森林”、“不做手机控”等也层出不穷。但外部制度的保障和支持无法取代个人的自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终究还是离不开“自我认知”这一重要环节。


( 图片来自网络)

清华大学向来以重视体育锻炼著称,其中长跑是每个清华人都躲不掉的记忆烙印。从2008年开始,学校开始要求学生参加“阳光长跑”,2014年开始要求大一学生每天下午四点半“刷卡”参加集体锻炼的“大一行动计划”。但由于打卡机存在的漏洞,很多学生会钻空子,以走路、骑车代替跑步,使得强制锻炼流于形式。鉴于这些弊端,2015级之后的学生开始采用一款名为“阿甘长跑”的app进行锻炼,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行跑步,但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才能计分,并且能够通过手臂摇摆幅度分辨出使用者是否是利用交通工具进行“跑步”。但这也催生了另一种“招财猫式”的骑车姿态,即一只手掌握车把,一只手拿着手机上下摇动。知乎上有同学笑称,这个动作是“伪装成清华学生的最好方式”。

坚持要成为“真正自律的人”的张铭对这样作弊式的锻炼并不赞同,“有了对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目前的状态的清醒理智的认知,才能对完成任务这件事引起重视,制度的约束再加上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律的习惯才能够慢慢养成。”他说道。

陈雨欣的书桌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用黑笔写着:自律给我自由——这是某健身软件打出的口号,也是她对自己的激励,旁边的手机时常能够接收到来自小伙伴微信群的消息。她把群进行了置顶,让自己“一打开微信就能够看到”。新学期开始,她给自己制定了更多的计划:坚持锻炼、保证睡眠、多读书……当然,最重要的一项她没有列出来——摆脱线上打卡,依靠自觉完成计划。


编辑:gengzi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