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018.12

国际化新理念:多元文化,趋同管理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朱明珠 谢嘉盈

 

      他的家——蒙特维提亚距离北京19182km36个小时的航程让他疲惫不已。在自行办理了住宿登记之后,他便留在宿舍休息。

      第二天一早,他带上提前准备的资料来到紫荆公寓22号楼的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加入了国际生入学登记的队伍。信用卡、外国人保险、居留证等办理工作,在这里都能得到解决。

      报到之后,他路过的紫荆操场已集满了和他同一天入学,身着军装的大一新生们。他换上了黄色的国际新生拓展营营服,准备到第六教学楼出席拓展营的开幕仪式。

      2016年,清华大学制定实施《清华大学全球战略》,并在这大框架下改变对国际学生全流程管理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对国际生进行趋同管理的想法和理念,将国际学生的管理融入到原有的工作体系中。

      首先,将国际学生的招生、培养、教学管理等教育相关事务,调整为由院系和教务部门来主要负责。第二,国际学生学者中心的成立为国际学生、学者的涉外事务、校园生活和文化融合提供更加专业和周到的服务和管理。第三,国际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则改由院系和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


专业化与国际化的办公

20171月,迭戈在资料审核通过之后到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进行面试。

从这一年开始,清华大学本科国际学生招生全面改革,不再采取笔试的形式,而是采取“申请-审核”制,以期选拔更优秀的国际学生。选拔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网上申请和综合测评。

“申请—审核”制下,由于清华本科课程采用中文教学(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且绝大多数专业的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编班上课,清华大学要求所有申请者提供HSK(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但仅作为一个基本申请条件,并非录取依据。除此之外,根据情况还会要求申请者提供其他补充材料。

在申请者提交申请材料后,清华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匿名评审,并经过面试等综合考核环节后,最终择优确定录取名单。而对于设计、美术学类的学生,还需要再进行专业加试,以此保障生源质量。

20岁时才第一次来到中国的迭戈先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上了三个月的汉语课程,再前往北京开放大学继续一个学期的汉语课。“之前我懒惰不好好学习,但这10个月的学习确实帮助我提高了汉语水平。” 这位金色头发、褐色眼睛,在说汉语前仍旧需要先在脑海中组织句子的七字班国际生说。

 十个月的课程后,他成功考获HSK4级的证书,并让家人替他从乌拉圭寄来高中毕业证书、成绩单、有关获奖证书等申请材料。喜欢贸易和汉语的他,在选择专业时一心考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第三轮申请批次截止前,他提交了申请材料,并在一个月后收到了面试的通知。

对于迭戈而言,丰富的面试考核维度,让他对清华留下了较深的影响。

“你觉得特朗普上台会对世界造成什么影响?你觉得你的理想大学是什么样子的?”迭戈回忆起面试的问题。,面试官主要询问申请者有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而并非关于知识性的问题。“他们问的问题让我需要去思考。”

在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指导思想下,为了进一步改革国际学生学者服务与管理体制,清华大学于2016年在原外国留学生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留办)的基础上设立了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相较于过去留办所负责国际学生的全流程的管理,现在的中心更多的是面向国际学生到校以后的管理和服务。

林慧雯在2014年秋季学期以硕士生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建设管理专业时,除了开口问人,她也没有其他的方法去获取信息。当时身边都是不会说汉语的外国友人,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的她“变成朋友的翻译员,到处摸索的时候翻译。”

比起林慧雯,2017年后入学的国际生在办理报到手续时方便了许多。在入学前,他们不仅会被告知具体的报到的时间与地点,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也会以邮件的方式发出电子版的“国际学生生活指南”。这本双语的手册让国际学生在踏入清华时不再感到困惑,它涵盖了各类国际生所需要了解的事项,校内外住宿服务、饮食、交通、学业、校园活动等都一一在手册中列明。

国际学生在报到当天只需要来到中心填写双语的表格,加入报到的队伍,提交所需的材料便能一次搞定所有的事务。而当年的林慧雯,除了需要到留办之外,还需要亲自到银行办理服务。

“中心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提供涉外事务的管理。”国际学生学者中心执行主任张亦萌说。国际学生的涉外手续办理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障国际学生的合法与安全。例如,住在校外的国际学生必须到公安局自行办理住宿登记表,若是忽略此项将会造成违规的情况发生,而中心便是作为一个监督的角色。

以推进全方位服务的建设为目标的中心,着重于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在清华大学实行全球战略的目标下,这一举措体现了对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与差异化管理的结合,无疑对清华大学的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面对一个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时候,工作人员必须理解双方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张亦萌主任以国际学生身上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宗教信仰等为例子,提出加强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工作建设的必要。


多元化与深入的活动

根据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官网的统计,截止20189月,清华大学共有来自128个国家的2865名国际生。

“中心的第二个职能是建设多元文化家园和国际文化中心。”张亦萌主任介绍。中心希望可以提供一个能够让国际学生组织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清华如同身在家中一样。

中心通过整合学校内外资讯和资源、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支持发展国际学生社团组织和国际学者俱乐部等多种形式,构建校园全球多元文化社区,帮助国际学生学者融入校园生活。每学期,中心会固定举办大型的校级活动——秋季学期的国际学生学者新年晚会(Gala Night)和春季学期的国际文化节。


Gala Night召集了一个专业的工作团队,他们通过三轮的选拔筛选出精彩的节目表演,最终再将他们呈现在新清华学堂的舞台。国际学生在参与人数中占了90%,并且通过晚会的表演展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

到了春季学期,国际文化节延伸出更多元化的活动——“地球村”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地球村”)、中外达人秀、冠军足球挑战赛等等。值得关注的是,2017512日在紫荆操场举办的“地球村”,共有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国际学生学者参与筹备,吸引了6000余名中外师生聚集紫荆。国际学生学者以展示国家文化、美食、游戏等为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自身国家。

这两项大型活动至今已成为清华大学一年一度的盛会,获得了许多关注和好评,同时也成为了清华国际学生活动的一大亮点与特色。

除此之外,中心不定时开展文化浸润项目,举办主题沙龙研讨,加深国际学生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适应力和全球胜任力。“这就是中心的第三个职能——培育中国根基和传承清华精神。”张亦萌主任说。

中心针对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三个系列的活动,一是“中国根基,清华精神”针对中国国情的讲座,二是“走进企业,深入中国”的企业参访,三则是“品味中国”的文化参访。

在清华学习中文的兰娜曾经在20171123日参与了中心所举办的“品味中国”系列活动——参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于这个乌克兰姑娘来说,这次参观使她留下了难忘的经历,因为这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中国古代建筑。此前,她对于这方面的认识还局限于出现在中文教材里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活动帮助她更好地了解到了书本意外的鲜活的中国文化,这使她萌生了把北京古迹都游览一遍的想法。

“中心的这三项职能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张亦萌主任再一次强调职能的重要性。“第一个是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合法、第二个是更愉快、第三个则是更深刻理解。”

另一方面,国际学生多元文化的优势融入到清华的文化和传统当中,使得中国学生也能通过活动和国际学生一起达到中外文化融合。

为了和国际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社科学院博士一年级的李明泽自发地组织了一个每周开展的中外学生讨论活动,讨论内容包括时事、科技、文化等议题,近期更以引起社会争议的基因编辑作为第十一周的讨论活动。

“我认为国际生很感兴趣去进行深入的讨论,而不是简单进行日常对话练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练习语言的机会。”李明泽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国际学生更好的融入清华校园。这些活动促使中外学生交流融合、中外师生共同发展、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国际化校园,让学生足不出校,即可体验国际化的清华教育,进而培养自身的全球胜任力。



趋同中的差异化



2017年以前,每年的8月份中国学生会开始军训,而国际学生往往等到开学时才会抵达清华。比起中国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往往没有足够时间适应中外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字上的差别。

“学校认为,同是清华的学生,另一波学生不应该等到要开学了才入学。” 张亦萌主任回忆起当时各部门开会时所讨论的问题。

2017828日,在中国学生军训时,国际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三周的“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内容包括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体能训练、入学教育系列讲座以及新生集体活动。这也是国际本科新生首次与国内本科新生共同参加本科生开学典礼。

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是清华,也是国内高校的首次尝试。拓展营旨在加强中外新生的交流融合,帮助国际学生尽快适应环境,顺利开始本科学习生活。

对于国际新生而言,拓展营的文化课堂是了解中国传统与摩登文化的最佳途径,也是在清华园中扎根中国文化的良好契机。

韩国学生王采衍在结束第一堂中国文化课后感慨良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几千年锤炼下来的才是这个民族的精华。”

然而,同是2017级本科生的迭戈却认为拓展营的作用不大。碍于中文水平有限的原因,他认为拓展营仅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于语言没有任何的帮助。

“我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我提升汉语水平的课。”即使曾经上过10个月的汉语课程,他仍旧期待学校能够在开学前提供更多的汉语课。

目前博士三年级的林慧雯在去年参加暑期学校时遇到了困境。这个项目是清华大学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为了鼓励彼此的博士生在研究上能取得更多的合作,而在暑期项目结束后派出双方有合作计划的博士生到对方院校交换一段时间。

然而,在林慧雯结束暑期学校回到清华,准备提交合作项目的方案时,却被告知国际学生不能参与合作项目。“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让我参加了暑期学校,却不让我到英国去做研究。”林慧雯无奈地说。

后来,暑期学校认识的英国代表来到了清华开展合作项目,林慧雯才发现对方院校在申请合作项目上是并不限制国籍的。英国的代表中有来自以色列、苏格兰、美国等等不同国家,其中更包括了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然而,林慧雯却与合作项目无缘。“学校非常支持,但这是我不能够申请的,因为我是外国人。”

在上个学期,一名到访清华的美国教授希望林慧雯能到美国参与他的研究。当林慧雯准备提交清华为交换项目而提供的奖学金申请时,再一次被告知“你是外国人,这个只限中国学生申请”。在无法得到经济支持的压力下,林慧雯只能放弃项目的申请。

不论是在研究展示、发表论文还是研究成果上,清华的学生学者皆以清华大学的名义而发表。但林慧雯认为,清华大学的政策限制了她与国际大学合作的机会。

“就算你是清华的学生,但是你还是外国人。”她再一次感叹。在外国的大学里,国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都是挂着大学的名字。”

更国际化的清华

“当一个国际生走进这个校园时,他并没有认为自己是另一类人的时候,这就是国际化校园。”张亦萌主任对国际化校园这一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

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是推动清华学生群体多元化和校园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清华大学的国际学生数量、质量、多样性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同时也为国际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提升他们良好的校园体验和中国体验。

早在2017121日,邱勇校长利用开放交流时间与国际学生拉家常时,便有国际学生提出了中文课程数量不足的问题,希望学校加大中文课授课量,让更多国际学生学好中文、入乡随俗。显然,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清华大学在全球战略的目标下,不断地改进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将国际学生的工作融入到原有的学生体系当中。这一政策,仍处在一个需要长时间实施的过程中。邱勇校长表示,就清华的发展来看,有些政策必须以长远眼光来进行,有的具体事情则要逐步完善。而国际生的趋同管理属于前者,而当中的小细节则属于后者。

提升校园国际化水平需要整体提升校园建设质量,更需要包括清华全体教职员工、中外学生的共同努力。在不断落实落细各项工作的过程中,逐步改善推进,才能创造一个更国际化的清华。

 

 



编辑:liush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