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10

千年都江堰,为何仍在发挥水利功能?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邢峰彬

进入汛期以来,四川经历多场严重汛情。据四川省气候中心数据,7月全省平均降水量270.6毫米,较往年同期多37%。而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成都,海拔落差超5000米却但并未严重的水灾内涝,主要归功于一项延续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的最大作用就是控制住整个成都的淹口。原先岷江的水是乱冲的,现在人工凿开一个口子,旱的时候江水能从这里进入平原灌溉,发大水的时候能把岷江分流,现在一旦不用,成都平原肯定又是各种水患”,成都市规划馆讲解部主任孙婕妤介绍道。

据记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前蜀地水患不绝,而建成之后有效引导江水灌溉成都平原,才造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也正因其重要性,历朝历代在堰口破损后大多很快实施修复,使得这项地理位置优越的水利工程历经千年而不绝。

 8月18日下午,主汛期结束后都江堰各处水流仍然丰沛,图为宝瓶口

 都江堰讲解员李霞是本地居民。她以三个名词概括这项延续千年的水利奇迹:系统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系统工程指的是都江堰三处最为核心的工程设计:鱼嘴将滔滔岷江分流为都江堰的内河和外河,还能截流约80%的泥沙;飞沙堰在防洪的同时通过江水回流进一步保证大部分泥沙通过外河排出,最终仅余约3%的泥沙沉积在内河;宝瓶口则能有效引水和节制水流。以三者为核心的一系列工程细节相互配合,又巧妙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都江堰主体工程地形图,图源哔哩哔哩博主@三维地图故事

生态工程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建设维护水利工程的独特智慧,不同于西方大兴土木、驯服自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例如整个都江堰主体工程近似鱼形,“鱼在江中游,水往两边分”,似乎在千年前就采取了前沿的仿生学设计。又如鱼嘴部分曾经就用长竹篮置入鹅卵石筑堰以抵挡水流,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换成混凝土,但仍在表面铺设鹅卵石以减少水流冲击。以相对自然的方式改造自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共生。这种天人合一的设计思路,或许能解释都江堰何以历经千年风霜而持续运转、造福一方。 

而说到民生工程,李霞充满感情。作为土生土长的都江堰本地人,又为全国各地游客讲解都江堰十几年,她认为都江堰就是中国最早的民生工程。“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到三国,到八年抗战,甚至一直到现在,都江堰都在发挥作用。中国粮食的战略腹地一直在四川,只要有都江堰,它就是中国粮食保障的强大支持。” 

“都江堰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工程,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李霞也说道。古代都江堰维护的重要制度是“岁修”,即每年休整。而使用更为牢固的建筑材料之后,目前的安排是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包河道括清淤和替换各种磨损的水工构件。

“每次岁修和每年的拜水节,四川本地的媒体都会来都江堰做报道”,四川日报的记者钟帆介绍说。对这座历经千年仍能平患造福的水利工程,关心、认同和骄傲自然地流淌在每个成都人的心中。

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于1994年竖立。

 

 

 

文字、图片、排版|邢峰彬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