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10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23级国际新闻硕士师生调研阿坝州若尔盖县、松潘县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陈一凡、包海涛、李若佳

8月24日,清华大学2023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一行继续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松潘县展开调研。师生们调研了达扎寺,了解藏族经院文化;拜谒了红军长征碑园,领略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调研了元坝子村,见证了生态旅游指引下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抵达松州古城,领略了古城重建的风光。

上午,师生一行首先探访了位于若尔盖县城东北部达扎寺。达扎寺的全称为“达扎寺吉祥善法寺院”,是国家第七批清至民国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建筑别具一格,既有藏式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有汉式建筑风格,两者合二为一,规模庞大壮观。

寺院中的达扎书院声名远扬。院中藏书丰富且珍贵,汇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书典经籍。走进书院藏书厅,巨大的藏书阁依壁而立,各种藏文、汉文佛教经典整齐有序排列;二楼展厅陈列着金铜佛像、木雕佛像、菩萨像、壁画、唐卡、法器等;三楼宗师殿则供奉着100多位对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传播有着极大贡献的高僧大德塑像。

 师生参访达扎书院

随后,师生在班佑村共同瞻仰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并学习了红军长征的伟大事迹。89年前,在这处美丽的草场曾发生悲壮的一幕:700多名红军战士在走出草地后等待支援时,背靠背地坐在班佑河边,牺牲在草地边缘。

 师生瞻仰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

经过近两小时车程,师生们抵达松潘县。松潘县县委书记、清华大学98级建筑系校友王世伟带领同学们了解松潘县。松潘县得名于明代,元代设松州和潘州两处治所,明代并松州、潘州二卫置松潘卫。现在的松潘县总面积848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7万。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边界,黄河与长江上游的分水岭附近,松潘县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师生们拜谒了位于松潘县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它不同于其他地区修建的纪念红军长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战斗的纪念建筑,而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碑,具有象征意义目的在于弘扬“长征精神”,对全国人民进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肃立红军长征纪念碑前,师生们缅怀在长征中牺牲的红军烈士。在了解红军长征历史时,碑园的讲解员给师生们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以及建设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的重要性。在纪念馆里,王世伟给清华师生详细讲解了红军在松潘境内的行军过程,为师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微党课”。王世伟总结了五点长征精神,分别是坚定信念、共同团结、不怕牺牲、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深化了师生对长征精神的认知。

清华国新2023级硕士生张堃表示,通过对瞻仰红色遗址,学习革命历史,不仅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增进了同学们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同时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松潘县县委书记王世伟为师生讲解松潘县的红色历史

 师生一行在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松潘县素有“高原古城”和“川西门户”之美誉,是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成都平原之间的绿色明珠。川主寺镇元坝子村作为九环沿线的特色村寨,为做好“生态+”文章,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客观现实条件转化为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从九环沿线撒迁到了岷江河对岸,建起了统一风格的藏式民居。 

 师生调研川主寺镇元坝子村

作为“川西门户”,松潘古为用兵重地和朝廷重镇。松潘古城墙,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如今松州古城斑驳的城墙与高大的城楼仍在,城中却已成为藏、羌、回、汉民族的人们生活交融交汇之处。千百年来,各族同胞在这里共同生活,逐渐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逐渐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北城门口的“汉藏和亲”石雕,记录着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历史。

 师生调研松州古城

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师生一行见到了“日照金山”的美景,阿坝州用它最美的夕阳与清新国新调研团队道别。

 阿坝州用美丽的夕阳与师生道别

至此,清华大学2023级国际新闻传播调研团队在中国四川省的调研之旅圆满结束。师生一行既走入古蜀文明的悠久岁月,又见证了川西北高原的新时代发展;既领略了阿坝民族大团结的高原之情,又瞻仰了红军过草原、爬雪山不畏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调研的最后,师生们和随行的媒体记者与四川地方工作人员依依惜别。四川之行十分难忘,期待再会。

 松州古城里的人间烟火气




文字|陈一凡、包海涛、李若佳

排版|李若佳

图片|张智超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