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4.01
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该课程旨在带领本院研究生赴海外实地探访,开展小规模、深度性、实践型的育人模式探索,创造跨年级、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的学习环境,增进学生对世界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全球胜任力,强化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当代中国青年使命的认同,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青年担当的优秀青年学生。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近年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受挑战的同时保持了向上向前发展的积极活力,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因此,此次课程旨在了解中欧关系现状,促进中欧青年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以青年视角展望中欧关系的未来。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课程专题调研赴荷比卢支队于10月7日至15日赴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开展为期一周的海外调研活动。
欧洲,与中国并立在亚欧大陆两侧,面朝大西洋和北冰洋,迎着西风和暖流,和中国共享环球凉热。说起欧洲,我们或许会感到它是我们形成有关自身、世界的认知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可能也会觉得它仍然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对欧洲而言,中国大概也是这样——或许我们应该承认,在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中欧之间能称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10月7日,支队师生一行从北京飞抵比利时。从飞机舷窗向外望去,清晨的布鲁塞尔还亮着点点灯火。在海关官员的印章啪嗒落下之后,走出机场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湿冷的强风。人群熙熙攘攘,一同到来的是一股由各色香水混杂而成,浓郁而又奇特的味道,这仿佛是多元欧洲欢迎我们的方式。
传播于欧:让声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近年来,长期以经贸往来作为坚实压舱石的中欧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如今的欧盟已经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种角色的叠加,甚至越发强调制度性对手的角色。
中国则始终坚持对欧发出友好的声音。2023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提出了“中欧要做维护全球和平稳定的两大力量”“中欧要做推动全球发展繁荣的两大市场”“中欧要做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两大文明”三点重要主张,就打造更具世界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表明了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案。
在中欧关系再次经受风雨的当下,民心相通便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支队在飞抵布鲁塞尔当日首先来到了位于布鲁塞尔市区的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希望从对欧洲舆论的把握开始,初识这块神秘的土地。
支队同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李生江等前辈进行了座谈。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基本情况。李生江社长代表新华社欧洲总分社欢迎清华大学支队的到访,表示希望能够利用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一方面为师生了解走进欧洲提供切实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够从师生方面了解到国内的相关信息。
在时长一个半小时的座谈中,支队同欧分社各位业界前辈进行了坦诚而充分的交流。支队师生先后就欧洲民众对当代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了解程度、欧洲文化基本特点及其成因、如何增强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力影响力、如何针对当代中华文化凝练有吸引力的元素符号、欧洲政商民众对华态度的变化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等重要话题进行提问,各位前辈则基于在对欧传播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一一做了回应,还围绕以什么元素吸引欧洲青年了解当代中国等问题向支队师生提问。
李生江社长介绍道,早在2019年之前,欧洲政界、传媒界、企业界和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就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近三年来,欧洲各界对华认知正在加速分化、转向,有必要加以重新把握。如今,新华社的记者如今正在奔赴欧洲各地,加紧就欧洲的真实情况、欧洲当前对华舆论和态度的特点等问题形成相关报道发回国内,为国内在中欧关系领域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的建议和信息支持。而针对中欧关系经贸压舱石功能弱化,欧盟内部政治取向日益对立的现状,新华社欧分社抓住精细化传播的思路,全体记者积极开展全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和本地化运营,在维系和巩固中欧良好关系在民众层面上的“底气”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支队成员同时请教了欧分社各位前辈如何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针对这一问题,李生江社长勉励同学们在未来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顶天立地”——向下要坚守立场和底线,向上则不要自我设限,要在采访和报道中“捅到天花板”,始终关注最为关键的问题。
行走异域:来一场漫漫之旅,与史对话
布鲁塞尔原意为“沼泽上的住所”,一如低地所给人的印象。但现今的布鲁塞尔并不如名字那样荒凉,而被誉为“欧洲的心脏”和“欧盟首都”。走出支队当晚居住的酒店,就能看到1967年落成的新欧盟总部——贝尔莱蒙大楼。作为欧洲联合的象征,贝尔莱蒙大楼是一座俯瞰为十字形的现代主义建筑,流线型的灰色钢条嵌着一片片玻璃幕墙,组成了贝尔莱蒙大楼的外壁。在众多演绎着老欧洲的风情,仅有几层楼高的砖石建筑里,以贝尔莱蒙大楼为中心的几栋现代主义建筑鹤立鸡群,有力地表达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旨趣:摆脱过去,大胆创新,而这又何曾不是在世界大战废墟中诞生的欧洲一体化理想的追求呢?
经过贝尔莱蒙大楼,再行一段路就到了位于布鲁塞尔欧洲区最东部的五十周年纪念公园,1830年,比利时人民在法国七月革命的鼓舞下揭竿而起,经过近1年的战争获得了独立。1880年,为纪念比利时独立50周年,五十周年纪念公园落成。1905年,如今公园的中心建筑凯旋门落成,在公园的一角,则坐落着布鲁塞尔最早的清真寺。五十周年纪念公园的建筑有着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表现雄伟,纪念性强。凯旋门前铺陈的大片绿地,如今则成为了市民休闲、锻炼的绝佳场所。
下午,支队师生从布鲁塞尔中心火车站出发,准备前往伊珀尔参访门宁门战争纪念馆。铁路沿线是典型的欧洲郊野风光,玉米地、南瓜田、奶牛牧场等田园风景不断在窗外闪过,间以由一栋栋三四层小砖房组成的小镇,和具有未来感的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火车一路走过,仿佛也经过了19世纪到21世纪的欧洲。
在伊珀尔,一战的痕迹随处可见。路边商店橱窗上时常可见一战士兵的肖像,在圣马丁大教堂外立面上,还竖着一尊穿着堑壕风衣的一战士兵塑像。这里是一战中佛兰德斯战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曾有数以万计的士兵在这一带厮杀,有无数的牺牲者长眠于此。在第二次伊珀尔战役期间,诗人约翰·麦克雷在作为军医安葬了年仅22岁的战友亚历克西斯·赫尔默之后,写下了著名的反战诗篇《在佛兰德斯战场》:
“在佛兰德斯战场,罂粟花随风飘荡
一行又一行,绽放在殇者的十字架之间,
那是我们的疆域……”
为了纪念在战场上阵亡并且找不到坟墓的英联邦士兵,门宁门战争纪念馆于1927年7月建成。超过54000名来自英联邦国家的阵亡士兵的名字被刻在了门宁门的石板上。
遗憾的是,由于门宁门从2023年开始封闭修缮,支队师生只有机会参观门宁门周围的纪念展陈。支队师生静静地站在纪念牺牲者的花圈之前,沉默。在这场列强的战争中,这些在100多年前正年轻的小伙子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为何而战?
亚洲与一战也有特别的渊源。支队师生抚今追昔,追忆了中国劳工在一战中的贡献,以及中国在一战中的屈辱遭遇。在门宁门附近,支队师生见到了一尊为了纪念在一战中为英联邦作战并牺牲的印度士兵的四面狮像。在一战期间,大量印度士兵曾作为英联邦的精锐部队在伊珀尔作战。和来自中国的支欧劳工一样,这些来自印度的士兵也或多或少有着为祖国争取更多权利的愿望。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则要等到第三世界在20世纪的革命与团结了。如今,中欧关系也正来到了从旧世界挣脱,迈向新时代的门槛上,接下来这关键的一步能否踏实行远,就必须看中欧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能够在风雨考验面前保持团结,坚持把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走下去。
具身浸润:用在场感受欧洲,看见世界
欧洲的不同城市或小镇宛如拼图上的不同一块,颜色多元、姿态各异,但无疑都各有各的气质,各有各的风情,拼凑碰撞在一起又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卷;而当深入浸润在拼图的每一角落时,也总能在它的浪漫故事或现实发展中,窥见到欧盟国家的彼此交织和休戚与共。文化与历史,就这样被人、建筑、街道浓缩在城市之中,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里是欧洲。
10月8日,支队来到卢森堡大公国,这个被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团团包围的袖珍王国,在宁静和清爽中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而其中,首都卢森堡市则更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以堡垒闻名于世的古城。横跨卢森堡大峡谷的阿尔道夫大桥正注视着往来的行人,它沉静地联结着老城的千年石砖与新城的时尚街区;带领国民走过二战、卢森堡历史上第二位女大公夏洛特的雕像,一不小心与穿行而过的飞机来了一张合影;一部能在天空之端饱览美景的透明垂直电梯,更是嵌入在满是爬山虎的古老墙壁之中……漫步于此,你能感觉到自己时刻穿梭在历史的边界,但又具身在现代文明的张力之中。
不仅仅是浸润在城市风光中,支队师生还有幸于卢森堡立法选举的投票日当天亲身到访投票点,切实感受欧洲国家的大选氛围。当支队走近投票点,张贴着参选候选人的海报首先映入眼帘,社会工人党、民主党、绿党、基督社会人民党等12个党派分别选用一种代表颜色为宣传要点,力求展现本党派的鲜明特色和价值观念。海报中显示,最年轻的参选候选人仅仅18岁,最年长的则是84岁,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参与政治选举,试图投身到国家建设之中。支队在学习参观中还意外与即将参与下一届选举的年轻男子相遇。他说,“虽然我还很年轻,但在未来的这几年时间里我还能不断努力,向最终的梦想逐步靠近。”积极的民主氛围与青年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的勇气和力量相辅相成,勾勒出这一欧洲小国的稳定、繁荣与自由。
下午,支队驱车来到了位于法国、德国、比利时三国交界处附近的申根。作为一个人口不到500的居民小镇,它在摩泽尔河左岸的河谷中安静沉睡了几百年,而这条摩泽尔河的两岸便将卢森堡、德国与法国相连。三国相交的十字路口,正是申根小镇的战略位置。1985年6月,德、法、比、荷、卢五国在此签署了首份《申根协定》公约,允许开放边境的自由通行,自此,申根的历史成为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一笔。
为何申根能够成为“无国界欧洲”的重要象征?在申根纪念博物馆中,支队师生找到了答案:“Borders disappear”——这句介绍语时刻体现在博物馆内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欧盟委员会前移民、内政和公民事务委员迪米特里斯·阿夫拉莫普洛也说过,“历史上的欧洲大陆,各个国家为保卫自己的领土,曾浴血奋战,如今边界只存在于地图上。”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在战后对于切实交流、消除隔阂的渴望,才让申根协定的出现和扩容在当前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胡钰老师在博物馆的留念册上写下了一句英文,“Open borders,open minds”,跨越国界,打开眼界。画地为牢、闭关自守的隔绝已然成为过去的旧世界,唯有团结、信任和透明才是一个崭新的欧洲。
傍晚的欧洲颜色总是如此多彩。橙红色的天空映射着浪漫的粉色晚霞,不一会,紫色慢慢爬升在眼前。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松弛感,一种对生活的享受,一种对人生价值观念的选择,你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古与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行走在欧洲的每一条街区、每一座城,它们都像颜料板上鲜明、独一无二的颜色,当融合作画之时,又在统一与协调之中展现一个更加清晰的欧洲形象。
挥手忘记初入异域的措手不及。带着对欧洲的求索心、好奇心、同理心,我们即将开启新的旅程。
供稿 | 全球胜任力课程专题调研
赴荷比卢支队
▲第一期:对话探访,共谋未来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