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11

第十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师奖获得者曹璐教授在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退休教师曹璐。

今天来到清华园参加第十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颁奖典礼,非常荣幸!感谢评委会把“良师奖”颁给我这个八十八岁的人。老同事开玩笑说,这相当于拿了一个终身成就奖——确实“终身”,我做到了:从1959年至今,六十五年从事新闻教育;“成就”二字则不敢当。我深知自己的局限和短板,离范敬宜先生提出的“培养适应时代的新闻人才目标”还有不少差距。感谢评委会对我的鼓励,定加珍惜,不负信任。

是改革开放时代成就了我们三〇后这一代进入了新闻教育蓬勃发展时期。二十年“双肩挑”直至退休后,成了博士生导师,十八年培养了较具专业素质的博士生团队。78岁退出教学科研岗位,成为新闻学院的“志愿者”、“板凳队员”。即将进入90后的我,正在学习如何在变老的过程中尽量努力变好并进入终生成长的状态,也更加感悟毕生从事新闻教育的幸运、充实和美好。

此刻,我衷心感谢引领我前行的老前辈、老领导,和更多优秀的同行和同事们,他们应该比我更早地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也更加感到清华大学设立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对当代和未来新闻教育的引领意义。

饮水思源,这些天我重读了范老的有关著作,重温了他的新闻教育思想,以及他非凡的人生经历,进一步理解了他高瞻远瞩的新闻理想和新闻教育理念中无比丰富的内涵。也使我回忆起与范老初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那是2005年4月16号,地点也是在清华新闻学院,范老主持了新闻教育座谈会。记得会议特别约请了当时已退居二线的新闻院校的老院长们:其中有我的老师,人大的何梓华教授、有一生奉献西北新闻教育事业的、兰州大学的刘树田教授、还有我的老同学、江西大学的邓长荪教授等,大家畅所欲言,为办好当代新闻教育献计献策。

我在发言中提到:当下的80、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如何把这样一代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是新闻教育严峻的时代课题。记得范老总结提到:互联网是工具,辅助和提升新闻学子更好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更重要的是面向实践、面向社会、深入生活,和人民同命运共呼吸(大意)。那次会我感受到范老这位来自主流媒介的大手笔,转战顶尖名校,成为新闻教育领军人物的大格局和大创意。尤其感到范老亲切平易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思想力量。也从中感到清华新闻学院实力与潜能的未来可期。

果然,会后两个月,清华学子社会调查《乡村八记》登上了人民日报重要版面,同时刊载了时任总理温家宝对《乡村八记》的重要批示。《乡村八记》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后来才知道,清华新闻学院的老师,特别是范老的慧眼识金和力荐,使得一位农家子弟的新闻业务作品成为反映当代中国农村真实境况的时代佳作。从而也印证了范老的精辟论点:“离实践近一步,就离真理近一步”。这里要说的故事:清华学子《乡村八记》引发的强烈社会反响,一波又一波,其中的“一滴水”流入了朝阳区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4月的一天,校友白岩松约我见面,话题是:建议新闻学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争取列入教学程序,成为必修课,要求本科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学院组织评选,每年一次,活动经费由他提供。当时我已从新闻学院院长岗位退休,我特地向新闻学院领导班子汇报,领导班子很快取得共识,积极落实,并仿照中国新闻奖制定规则。原则是:深入一线,扎实、务实,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岩松为即将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命名“子牛杯”——寓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境界。

从2007年12月“子牛杯”第一届颁奖,至今已进行了十八届。参与作品近两千件。此项活动较好调动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的积极性,自选题材,不限体裁,不限报道形式。去年又开设“AI”赛道,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提供了开放、包容、创新的平台,成为教学评估的亮点之一。今天我在这里第一次公开了校友白岩松与中传社会调查“子牛杯”的关联。其用意不是为白岩松此前获得的范敬宜“良友奖”补充材料,也不是介绍“子牛杯”活动,因为子牛杯也存在若干局限,正在不断改进中。此刻重要的是向大家汇报清华新闻学院学子的经典教学实践引发的社会反响,和范老的新闻教育思想在新闻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在这里,也是向范老汇报:您高瞻远瞩的新闻教育思想仍在引领当代新闻教育,仍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并在他们身上生根、开花、结果。

进入“AI”时代,新闻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各种不确定的变化中,不变的是我们的新闻理想和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正如范老对新闻教育的论证:我们肩负的是不同寻常职业的崇高又重大的责任。范老提出:“先当学生,后进课堂,伴随学生一起成长”、“老师用自己的感悟,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说点儿‘新鲜话’”。我的理解,“新鲜话”,就是专业话题如何进入心灵沟通层面的有效交流状态,亦是师生个性思考、创新意识碰撞交流的思想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几近无限的潜能。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爱一个人,就要在他人生的阶梯上,为他搭建梯子的横梁”。从教六十五年,从范老的新闻思想中,从老前辈和身边的好老师身上,我感悟到教师应当是尽心尽力,发扬人梯精神,心甘情愿为学生成材搭建梯子横梁。尽心尽力是状态,心甘情愿是境界。不论哪个时代,“大爱耕心”,“春风化雨”,都是为人师者的共同追求。面对新时代,为培养出更多适应全媒体需要的合格新闻学子,我们要在求新求变中全力以赴,不仅使课堂成为包含不同程度“新鲜话”的心灵交流空间,也包括多出优质科研和教材、教法创新的多种成果——因为这些都将转化为当今新闻教育的内容语料与数据,成为新闻学子今天与未来成材道路上的“垫脚石”。

谢谢大家!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