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19.01

范敬宜新闻教育学子奖获得者景嘉伊在第六届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景嘉伊,非常感谢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选组委会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授予我,既是肯定,也是期待。

实际说来,斯人已逝,我与范爷爷并无现实生活中的交集,但关于新闻专业学习中的每个闪光时刻,却无时不有他的身影。2011年,坐在高三教室里填报自主招生志愿的我,能从网络中获取的关于这座学院的第一个人是他;2012年,顺利步入清华的我,入学教育第一课听到“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的理念提出者是他;2015年,接过校园媒体《清新时报》总编辑交接棒的我,思索为后辈亲笔提名报头、写下“一纸风行播墨香,相期高手出觯堂”的也是他。每当我走过学院先贤墙,都无不庆幸着自己最好的青年时光能成长于此、能得天下良师而受教之,更不敢疏忽懈怠。在这里,我主要学会了三种能力:

第一,客观但绝不冷漠的共情力。范爷爷曾屡提及,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要经常了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喜怒哀乐。今天,边界、基层的传统定义被不断扩展。尤其是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日趋深入时,新闻学子更需将目光投向5.1亿平方公里的人类共同生存空间里去。

于是在清华就读的这些年,我踏上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天地,在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15个国家,以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为主题进行实地调研。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我沿着中企承建的重大工程项目,寻找破除“新殖民主义”论调的传播方法;在伊朗和阿联酋,我模仿当地妇女佩戴头巾,在街头发放中国国家形象海外调查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问卷;在距离中国地理位置最远国度之一的巴西,我学习着金砖国家间是如何搭建对话平台、携手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经验。

为什么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与陌生国家投去关注目光?三年前,我对被恐怖组织围困、但依然坚守在世界遗产保护第一线的叙利亚考古学家阿萨德的采访回答了这一问题。他告诉我:“你是第一位采访我的中国记者,甚至也是第一名联系到我的外国记者。感谢你对与你无关的陌生人、陌生国家的关心。我们都希望通过本职工作,让世界变得更好。”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关注自己,也关心他人,还关心相互维系的人类共同问题。

第二,理解并解释世界的专业力。适逢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闻界也相应变革层出。在此情况下,如何界定新闻领域的“主流”、评判“高手”,成了让人一时琢磨不透的问题,但这却直接影响着青年学子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可谓重中之重。十余年前,范爷爷就将“主流”界定为主流媒体、主流领域和主流价值观三个层次,将“高手”期望为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有丰富学养、且有好文笔的人。

以此为绳,为人为学便有了丈量尺度。目前,我已在国内知名媒体上发表了30余篇“一带一路”相关新闻作品,并作为联合主编即将出版《发现一个不同的伊朗》一书,有成就展示,也不乏难点反思。基于此,我以学术研究为落脚点,发表了多篇对伊斯兰世界、非洲国家的研究文章,并作为全国三位青年代表之一,在欧亚青年领导人会议上,面向50余位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青年领导人进行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新形势下中国媒体发展对外合作的职责与使命。我的大量采访结果显示,在经济项目大规模落地时,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存在着严重的“双向刻板印象”问题。为此,青年新闻工作者更应从国家需求出发,投入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潮中去,自我学习并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只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结合起来,前路才能更为宽广。

第三,影响并改变现状的建设力。我的导师胡钰教授再三勉励,青年学子要勇于成为火车头上的瞭望者,时代潮头的记录者。新闻工作者们历来都有浓烈的家国情怀,而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大舞台的今天,成为一名积极的建设者就是对这份情怀的最高褒奖。

于是在校内,我协助老师和相关部门筹备并开展《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过程中,我们克服了相关国家社会环境动荡、语言不通等问题,先后组织全校22个院系的百余名学生去往10个国家,产出了70余篇调研成果,为“一带一路”的推行提供了独特的青年视角;在校外,我积极到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中实习,参与到最贫穷的国家道路运输体系的建设,以及发达国家共商共治平台搭建的工作中去。作为一名青年学子,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路途虽远,且非一日求索就可实现,但点滴之力汇聚也能熠熠生辉。

最后,再次感谢组委会能将以范爷爷命名的奖交到我手里。感谢七年新闻专业学习经历,让我学会对自己所写的每个标点符号负责,力争言有所用。我没有见过范爷爷本人,但很感激七年前,他的故事恰巧出现在搜索页面上,自此影响了一位女孩的人生选择,无怨无悔。

谢谢大家!



编辑:liuyi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