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19.08

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殷雪丹


薄雾还未散去的清晨,在江苏淮阴刘老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道,一场战役刚刚结束。湿冷的土地上陈排着英烈的遗躯,刘老庄跑反的乡亲们不顾安危,毅然折返清理战场,为英雄们铺上干草,盖上粗布。这是1943年3月18日,为保护苏北百姓与侵华日军拼命抵抗而牺牲的新四军十九团四连的将士们。

朔风凛冽,天地荡然,悲鸣回响。刘老庄的乡亲们在烈士的遗体旁放着一只破旧的碗,每埋葬下一个人,就往碗里扔一粒玉米种子。一粒又一粒,种子在碗里碰撞发出沉闷的声音。一共八十二粒种子,一共八十二人。这八十二人就是“刘老庄连”的全部组成,这八十二人被称为“刘老庄八十二壮士”。

将思绪拉回到七十七年后,2019年7月4日。同样的清晨,同样的薄雾,我们一行人神情肃穆地站在“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的墓碑前,脑中仍在不断回放着在“刘老庄烈士陵园纪念馆”中看到的文字和画面,当日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当日军的“扫荡”来势汹汹,中国共产党新四军依然前往被敌人四方包围的中心地——刘老庄。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到来,乡亲们清楚,战争要在这个小小的村庄打响了。刘老庄周围有成百上千的跑反百姓,庄内尚有老弱病残者未及转移。面对千余名敌人和成百上千的相亲,仅有82人的十九团四连毅然决定阻击敌人,保护刘老庄!

走到尽头的“断头沟”、被炮弹夺去的手臂、从死去的敌人枪支里捡来的子弹、没有子弹就被当作棍棒挥舞的枪支、满身疮痍也要紧紧抱住敌人的躯体……

这是一场难以言说的战斗,四连指挥员们以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日军一次次的轮番轰炸。李一氓在《淮阴八十二烈士墓碑记》中写道:“82个人,从拂晓到黄昏,度过那段极端紧张、残酷、饥饿、悲壮的12个小时。只有枪声、炮弹声、手榴弹声;只有鲜血,挣扎和死亡。82个,81个,80个,79个,78个,一个一个的递减到不成为连。两个排,一个排,两个班,最后还不到一个班;整天的战斗,整天的射击,剩下来的人和剩下来的子弹,最后还不到供一支枪的连放。绝望的牺牲下去,亦英勇的牺牲下去。”

82人歼灭百余个敌人,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残阳如血,那是对勇士的祭奠。八十二个生命从此不朽,与世长存。

抗战胜利后,老百姓拆除敌伪碉堡据点,运来砖瓦木料,在烈士牺牲的地点,建起陵园。后来几经波折,陵园经国民党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陵园又由政府重新修建,以祭奠英灵。

看着陵园内的八十二块青白碑牌,八十二课不朽的松柏,内心不禁疑问:这八十二个人,凭了什么才有这样一股不屈不挠不止的抵抗力量呢?

在纪念馆内的一封家书内,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八十二位壮士中,有一位叫做李云鹏,在他写给父母的家书中说道:“儿子在这里工作,工作非常忙碌。可是,为了……。所以我之工作精神,非常兴奋。”也正如后来歌中唱到:“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

八十二位壮士从陕西一路走来,跨过长江大河,翻山越岭,来到苏北,为苏北人民献出生命,血浸华夏土壤。这其中,不灭的是忠魂,不屈的是悲壮,赴国难的壮士挺起民族的脊梁。

如果说,壮士的牺牲救了人民,那么,人民也从未忘记这份恩情和忠魂。八十二名壮士牺牲后,当地乡亲们明知战争艰难险阻命在旦夕,仍将自己的儿子送去参军,组建成全新的“刘老庄连”,这支连队后来进军东北,参加辽沈战役,浴血黑土地;黑山整编,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怒渡长江,转战华南;建国后,传承忠勇精神。林彪曾称赞“这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烂、刺刀见红的队伍”。

如今,寂静的历史陵园、寂静的乡村,一如当年激战后的寂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烈士的鲜血,究竟为后人留下了什么?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老庄的人时刻不曾忘记,始终铭记着血液中流淌的基因,永葆着英雄连队的底色。

“革命烈士为群众闯出一条生路,我们要带着群众闯出一条致富路。”七十多年过去了,刘老庄村,从经济落后、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在烈士精神的感染下,成长为现在的“江苏最美乡村”,发展红色旅游,开发以葡萄种植、食用菌养殖工厂位特色农业产业的先进村、富裕村。八十二位壮士的精神,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这八十二人,不仅扭转了刘老庄的战场,扭转了抗日战争,扭转了百年历史,更是扭转了我和你。我们才知道历史长河如此厚重,生命也可以如此生生不息;我们才知道什么是主义,什么是家国。


编辑:liuyi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