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19.08

雨花英烈:血与火铸就的历史丰碑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叶倩



今天是7月1号,是中国共产党的98岁生日。南京的天一如既往地炎热潮湿,雨花台烈士陵园里比往常拥挤的人群提醒着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今天,清华大学国情调研团一行25人来到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学习先辈事迹,传承红色精神。

雨花台前悼英烈

从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广场上,一眼望过去,一座丰碑矗立眼前:雨花台烈士纪念碑。该纪念碑于1989年建成,高42.3米,正面镌刻邓小平题词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铜像,高5.5米,题为“宁死不屈”。

沿着鲜花簇拥摆成的“信仰”二字拾阶而上,透过前方密密麻麻的人群,可以看到一群身着军人制服的解放军官兵在纪念碑下重温入党誓词。他们结束后,就是我们。

列队,行走,站定,我们站在了纪念碑的正前方,目光直视处就是那石碑,视线毫无遮拦。两位仪仗队的士兵抬起花圈,踏着正步缓步前行,每一步,鞋底都与地面摩擦出整齐可闻的擦擦声。这是祭奠烈士的花圈。今日不是清明,不是仅为哀悼亡魂。今日是党的生日,是为感恩,感谢这些负重前行者,在新中国的曙光还挣扎于风雨长夜之时,便怀着飞蛾扑火般的信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摄影:李嘉贝

信仰的力量

从纪念碑广场下来,一路经过纪念桥,便到了烈士纪念馆。一入主厅,便可以看到醒目的红色大字: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信仰,谁的信仰,何谓力量?

摄影:叶倩

这座面积达87公顷的烈士陵园,祭奠的是在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变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期间,国民党屠杀的近十万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志士和爱国人士。而在这十万人中,只有1519名烈士留下了姓名。都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史册憾能留下姓名,当丹心或不被后人知晓,又是什么值得献上宝贵生命?

“团体精神,简单说是为公的守法的精神。所以服务于公共团体的人,切不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切不可有违法的举动。”这是施滉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的《对于清华各方面之建言》。施滉于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前后,他和其他进步学生坚持“真理所在即趋附之”,组织了唯真学会。1923年施滉在唯真学会内部成立了8人组成的秘密核心组织“超桃”,宗旨是政治救国,以政治途径改造社会。他于1924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经常参加美国共产党组织的各种反帝活动,还因坚持美国是帝国主义的观点与一向赏识他的导师发生激烈冲突,导致硕士论文《孙中山评传》出版计划被取消。施滉于1930年回国在中共中央从事翻译工作,1933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33年,施滉在北平艺专召开会议时被捕,后来被解来南京牺牲。清华大学18级国际新闻班班主任张耀钟感慨道:“施滉曾是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斯坦福大学硕士,他有着这样一份简历,却毅然选择回国投身革命事业,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在南京雨花台牺牲的烈士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其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其中许多人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他们都选择牺牲在与内外敌人斗争的最前线,用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向革命胜利、民族解放的光明道路,用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恽代英写于1920年的诗作。恽代英是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青年运动的领导者,曾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秘书长。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办了十多种报刊,其中,其创办并主编的《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青年刊物,影响并教育了一代青年。郭沫若同志曾评价他道:“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不幸的是,恽代英于1930年在上海前往老怡和纱厂联系工作时被捕,1931年被国民党解来南京,英勇就义。

“年轻人,要有决心干三十年革命,那你还不过五十岁,接着再搞三十年的建设,你不过八十岁。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恐怕也实现了,那时世界多么美妙!也许那时年轻人……也不易领会我们走过的令人难以设想的崎岖道路,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最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这是恽代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对身边的年轻战友说的话,今日读来,令人感恩又感动。

这富强盛世如你所愿,如万千牺牲的革命烈士们所愿,正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华大地上。这是在敌人的机枪扳下的那一瞬间,烈士们饱含希冀又未曾见过的。这是负重前行者的宏愿,是岁月静好者的福泽,也是砥砺前行者的梦想。

斯人已逝,其革命精神永存。十万英魂作古,其历史功绩永垂不巧。今来凭吊,这座由血与火铸就的历史丰碑,就像一盏不灭的明灯,予前人以慰藉,给后人以奋进的力量。


编辑:liuyi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