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18.04
《小戏骨》彻底火了。
《小戏骨》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潘礼平团队”的品牌栏目,由一群不过十岁上下的小演员组成。《小戏骨白蛇传》、《小戏骨红楼梦》等剧集凭借儿童反串成人的新颖演绎和精湛的演技迅速蹿红网络,光光一部小戏骨版《红楼梦》不仅网络播放量破亿,而且在豆瓣上还收获9.2分的超高评分。然而,《小戏骨》的尝试虽然让人眼前一亮,背后却有值得深思之处。
《小戏骨红楼梦》的豆瓣评分
与司空见惯的童星套路不同,《小戏骨》有一个新特点,那就是构建起了以“小孩演大人”、“小孩演大剧”的全新模式,这一模式成为了《小戏骨》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创新突破了童星产业的底线,使儿童与成人的差异模糊化,导致一系列问题。
儿童不是未完成的人类,而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是一群还未彻底社会化的人,有其需求和权利,是应该被尊重并被和成人区别开对待的对象。他们涉世未深却善于学习,思想浅薄而行动力极强,这使得他们成为一个极易受到影响而做出非理智行为的群体。这些特征也使得儿童和成人区别开来。
然而,不难看出《小戏骨》模式有意识地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并且表现出了明显的成人化倾向。无论是《小白蛇传》还是《小红楼梦》,故事的底本都是复杂的“成人童话”,白蛇传里的玄幻爱情以及红楼梦中看破红尘的大彻大悟都要求演绎者有足够的年纪和人生阅历,小演员们明显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从小演员们在前期海选视频和剧集中精彩的表现里,不难看到他们为了理解和演绎角色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卓然成效。这必然建立在对成年人内心世界的大量揣摩的基础上。
事实上,《小戏骨》推出的多部系列剧集都是在短短两年内用几乎同一班小演员对成人故事进行的的儿童化演绎。高密度高频率的制作使得小演员们必须不断而深刻地揣摩成年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演一个像一个,这种揣摩和演绎不是和过家家一样只求形似的一般模仿,而是追求演员和角色灵魂契合,从而实现神似身合,用专业的话语来说就是要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这样的劳动无疑是敬业的体现,可它也带来了入戏太深影响生活的隐患。李若彤演完小龙女后久久不能脱戏、蓝洁瑛因出演《大时代》精神抑郁、甚至还有朱洁在成功演绎了吸毒女人之后居然真的开始吸毒……专业的成人演员尚且会陷入戏中无法自拔,出现自我认识的混乱,我们自然也有理由担心这群尚在童稚时期的小演员们会不会出现戏里和戏外的认知混乱,能不能处理好成人行为和儿童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要求儿童面对这样的问题、处理这样的矛盾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小戏骨”扮演贾元春
同时,《小戏骨》的成人化倾向也进一步冲击着社会对儿童与成人界限的判断。《小戏骨》在传播过程中塑造了消融儿童与成人界限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对儿童的定位出现错位和偏差。
从《小戏骨》获得的赞誉来看,以儿童演绎成人故事的新模式并没有遭到多少来自社会的反对和诘难。这说明在某种意义上大众已经习惯对儿童们抱有成人的期待,大众已经能够接受儿童做原本只有成人才能做的事情,这本身是极不正常的。
这样的“成人化”定位意味着对儿童的双重损伤。一方面,它使得儿童在社会上获得了进一步模仿成人行为的机会,于是这样一个思想浅薄而行动力极强的独特群体便可能模仿“成人的专属行为”。另一方面,它让儿童被视作“微型成人”。然而教育学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儿童与成人的社会差别,才可能理解儿童的行为。如果把对儿童的要求畸形拔高,强行用成人的标准衡量,随之而来的就是成人因儿童无法达到要求而生发出的怒火。
跳脱出《小戏骨》,我们还可以看到,有许多节目以儿童为卖点,以展示儿童天性为旗号,将儿童置于严苛、难调的观众评价中,并引导其适应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表现出大众满意的形象。这不也是对儿童成人化的助推吗?只是这样的助推长期用“展现童真童趣”的幌子掩盖——直到《小戏骨》的横空出世,于是幌子被揭开、窗户纸被戳破、儿童与成人界限最终死亡。
《小戏骨白蛇传》
当然,《小戏骨》本身仍是富有亮点的创意尝试,但它裹挟的成人化倾向必须被反对和遏制。童星产业本身也并无大错,只是我们必须警惕操作不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拿出鲜明的态度来维护儿童和成人的界限。以免我们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流泪念出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引言中的那句话:“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
2023.08.14 13:45
11
2024.12
11
2024.12
11
2024.12
2024.06.14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