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19.03
清华新闻网2月26日电(通讯员 景嘉伊)2月11日至22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余韵寒的带领下,来自苏世民书院、新雅书院、建筑学院、公管学院、新闻学院、美术学院、环境学院、水利系与物理系等10个院系的12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南非共同开展了“丝路新探”海外社会实践,研修了一场精彩的“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
走出中国观世界,鉴他国发展经验
2018年是中国与南非建交20周年,也是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启动1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南非成立后特别是中南建交20年来,两国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程中始终相互支持、相互借鉴。
南非之行,是清华师生深入体会在斗争中实现融合的一课。步入人类摇篮考古遗址,师生们惊叹于人类从非洲大陆走来的厚重历史;深入好望角与先民纪念馆,新航路开辟与全球化世界形成的利弊得失在眼前徐徐展开;踏上罗本岛和索韦托贫民窟,推翻种族隔离制度的艰苦岁月、寻求和解的曼德拉精神砥砺后人前行。物理系2016级本科生吴蔚捷感慨说:“异中存同是南非社会的一大特征。不同肤色、语言、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放下曾经的仇恨与误解,为了共同的新南非走到一起。这对于世界众多争端的解决提供了和平思路的借鉴。”
支队一行参访先民纪念馆 陈凯宁 摄
南非之行,是清华师生深入体会在问题中寻求方案的一课。在立法首都开普敦,国民议会为师生提供了在不同种族、阶层间进行国家治理的独特视角;在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公共安全局局长孙耀亨展示了降低犯罪、维系平安的多重举措;在行政首都茨瓦内,南非最大的媒体集团独立传媒介绍了以新闻传播为手段、力促社会公平的建设思路。新雅书院2017级本科生高靖涵表示:“出现症结不可怕,关键是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思路。历史上的南非在动荡中生长、在冲突中磨砺,但他们从未被打败。这种乐观积极的处事之道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支队与约翰内斯堡公共安全局局长孙耀亨座谈 查理王 摄
南非之行,是清华师生深入体会在思考中推动未来的一课。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曼德拉基金会与支队分享了如何以史为鉴、推动和解包容的经验;面对现代化进程困惑,非洲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介绍了扎根基层、放眼国际的学术前沿;面对产业转型难点,“品牌南非”探讨了如何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推广方案。水利系2015级本科生谢宗旭说:“南非结合自身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解决各类社会疑难杂症,在飞速变化的世界舞台上打造出一张‘新南非名片’——这如同当下的中国。我们也正用自己的智慧与方案,不断努力让世界认知、认可并认同中国。”
南非最大的传媒集团报道本次支队实践 刘哲铭 摄
课程设计的丰富性让美术学院2018级硕士生张晓雨感叹道:“在校园读万卷书,还要出象牙塔行万里路。走进大自然、探秘博物馆、深访历史遗迹,研讨桌上纵横捭阖、参访行中仰观俯察,都是春风化雨般让我们了解异文化的最好教育方式。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理探究,处处都有收获。”
走出中国看中国,思本国发展道路
远渡万里重洋,师生们站在南非土地上深切回望中国发展。
走出去,经济为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累计对南非投资逾10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连续9年成为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有力助推南非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大批中国企业远赴海外、筚路蓝缕地开疆拓土。在这里,支队先后走访了南中经贸合作协会、中国建设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海信集团南非工厂、四达时代南非公司、国家电网驻非洲办事处等标杆企业,并与人民网、新华社、经济日报和科技日报等媒体负责人交谈。新雅书院2016级本科生邓佳怡观察说:“中资企业正逐步以本土化经营模式、市场号召力、用户认可度打破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这不仅惠及南非,也为中国的资源优势互补、全球市场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支队与中国驻南非央媒座谈 查理王 摄
走出去,民心为重。近年来,中南通过互办国家年、正式启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举措,力促青年间的心意相通。支队通过参访开普敦大学语言学院和孔子学院、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和非洲-中国研究中心、南非华文教育基金会等机构,汉语海外教学推广的困境与解决思路愈发清晰;通过参观比勒陀利亚大学林业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新能源系统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中南科技交流合作成果跃然支队眼前。公管学院2017级研究生虞宙对参与的一堂中文课印象颇深:“谈及为何学习中文,文化、美食、做生意、交朋友都是主要原因。语言是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建立文化认同的重要枢纽,相信这座桥梁也能在促进中南人文交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清华师生与开普敦大学学生合影 陈凯宁 摄
走出去,汇聚成力。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华人华侨始终是推动中国海外发展的重要民间力量。支队相继走访了南非-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南部非洲上海工商联谊总会、南非洲闽南总商会、南非普玛朗加省福建同乡会等团体,感受到该群体的拳拳报国之心。环境学院2015级本科生吕一铮对此感受颇深:“在南非生活着30余万华人。他们在不同时期离开祖国,扎根于这片热土。华侨们组织商会,开设学校,参政议政,爱国报国。中华文化因为他们得以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熠熠生辉。”
在南非-中国人民友好协会的组织下支队赴国会参访 陈凯宁 摄
南非实践,处处皆风景,万般皆课堂,人人皆师长。正如带队教师余韵寒形容说,“领略全球,行走人间”就是此行的最大魅力:“通过12天的深度观察、聆听、追问、互动,带领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跨文化移动课堂中寻找导师、寻找榜样、寻找清华青年未来人生规划的非洲坐标。以此为契机,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南发展的新未来。”
把世界当作家园,提升全球胜任力
“清华大学组织学生深入非洲调研考察,能够帮助青年开拓国际视野、提升战略思维,是极有远见的行为。”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在会见支队一行时高度赞扬课程一行,并勉励同学说,“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大有可为,进入了蓬勃发展新阶段。欢迎广大有志青年以身许国,积极投身祖国外交事业,把世界当作家园和舞台。”
支队受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会见 陈凯宁 摄
课程一行,增进了学生对世界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建筑学院2016级本科生刘翘楚深感同存于南非自然风光和价值观念中的色彩斑斓、在共同价值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的社会精神:“我们行走、观察,在多元文化里试图探寻最本源的东西,探寻不同文化间求取更大交流的可能性。深信消除偏见,才能砥砺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能携手向前。”
课程一行,强化了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当代中国青年使命的认同。支队长、苏世民书院2018级硕士生刘哲铭在此次课程中深受鼓舞,他说:“作为新时代的清华学子,不仅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更要将目光放长远,勇敢走到世界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中心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以国际化的视野积累全球智慧,以中国心的立场寻找人类方案,终有一天,我辈将找到答案。”
支队与南非先贤雕像的合影 陈凯宁 摄
课程一行,坚定了学生将提升全球胜任力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的信心。环境学院2017级博士生王嘉琛深耕全球环境治理领域,南非之行让他更加坚定了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贡献科研力量的决心:“作为清华环境人,准确研究中国的减排成就,为中国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数据支撑,为全球减排提供中国方案,共建绿色地球,是践行全球胜任力的不二选择。”
“南非之行既是一堂生动的国际关系课与国情政治课,也是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发展课。这种参访式、体验式、讨论式的课程组织模式,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世界变迁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在非洲热土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在这里,同学们见人、见历史、见中国、也见自己,博采种种,自成一体。”带队教师胡钰总结说,“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要让清华学子成为引领者,这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持之以恒的奋斗方向。”
深夜里的支队讨论仍在进行 陈凯宁 摄
从2017年开始,新闻学院联合校团委、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首次以“全球胜任力”为主题,将教学计划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设全校通选课《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并赴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伊朗、阿联酋、巴西和尼泊尔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行前,支队曾受南非驻华大使多拉娜·姆西曼会见,并与四达时代总部负责人、人民日报、第一财经驻南非记者等联合开展专题培训。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赵姝婧 审核:周襄楠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