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019.03
李元芳今天又屏蔽了一个人。
这个操作对他来说其实早已驾轻就熟。李元芳也想不起“精读英文外刊第X天”的链接究竟是从何时起成为了他易燃易爆炸的病因。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但凡在朋友圈看到精读外文报刊,便会顺其自然地选择将“不看他的朋友圈”的按钮变成绿色,然后心情就会随着那令人身心舒畅的绿色,一同春意盎然起来。
“管他跟我关系好不好,只要敢发,全部屏蔽。”
但今天李元芳坐不住了。在屏蔽了无数“流利阅读”、“薄荷阅读”、“英语流利说”之后,李元芳惊恐地发现,他眼中的“朋友圈毒瘤”原来早已将魔掌伸到了“学英语”之外,在包括python编程、古诗阅读等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李元芳终于忍无可忍地发布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我开始使用精读英文外刊【第1天】:【小李学院】第一堂编程课发布——使用Brainfuck语言实现朋友圈批量屏蔽。”
“竟然真有人用这个认真学英语”
“精读英文报刊”的刷屏引起了新闻学院优秀学子甘好甜的注意。本着对传播学的极大学术热情,甘好甜决定以身试法,以探寻其爆红的秘密。
还未注册,甘好甜便惊喜地了解到,以流利阅读为代表的英文学习软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APP。这远远高级于小程序的操作让甘好甜瞬间变得兴致勃勃起来。本着“看起来还挺有档次”的念头,他很快便下载并进行了注册。
但他随即惊讶地发现,若要加入阅读课程,必须要先上交199元的学费。只有坚持在100天内完成80天的打卡,才可以全额退返学费。
甘好甜恍然大悟——原来“外刊精读”令全中国人朋友圈都为之折腰的根本原因,竟然是出于对“退钱”的需求或对“白嫖”(编者注:泛指不花钱享受服务的行为)的向往。这与他想象中的“全民阅读”差之千里。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加深自己在传播学领域的造诣,甘好甜毅然决定加入刷屏大军,对着Home键坚定地按下了自己的指纹,付出了这199元。
甘好甜向来觉得,在朋友圈发刷屏链接是种对别人的打扰。因此他计划将所有的打卡链接悄无声息地发布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以避免给好友的朋友圈造成无用的信息堆砌。
甘好甜很快发现,自己着实too young too naïve了——根据打卡要求,只有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且不屏蔽任何人,在打卡结束后提供截图,才能拿回那起初的199元学费。
意识到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欲哭无泪、却对自己经济状况有着明确认知的甘好甜决定厚着脸皮加入打卡大军。
他的第一次打卡遭遇了来自好友的群嘲。最好的哥们儿兴致勃勃地表示要每天给他的打卡链接点赞,甚至连他的辅导员都亲自前来问候。这位有爱心的辅导员在听闻自己的傻瓜学生真的花了199元后, 及时送上了一个温暖的点赞。
痛失金钱的甘好甜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初衷,他很快就在“流利英语”中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加入课程不久后,他便被拉入了“流利阅读26期212班”的微信群,由群内的助教统一发布每日的学习内容概要和重点、提醒大家打卡,鼓励大家分享学习笔记。入群前,甘好甜还受邀填写了自己的英语水平情况、学习计划与目标。
本想着混个百日赶紧将自己的钱拿回来的甘好甜颇为意外地发现,在这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微信群中,竟真的有许多人每日po出自己抄写单词的图片并@助教,作为朋友圈链接之外的学习打卡。入群后,更是有许多人发出大段的英文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
“原来真的有人想通过这个东西学英语啊。”甘好甜感叹道。
从一朝剁手的悔恨中缓解出来的甘好甜开始重新审视这款英语学习软件。每日阅读的英文文章大多摘自《Economics》、《New York Times》等著名报刊,而每天除了阅读之外,用户还可以收获一段长达20多分钟的语言讲解,由软件方提供单词和语法知识解说。“既然付了钱,我也挺想顺便学学英语的,感觉还挺有用。”
甘好甜拿着手机说得眉飞色舞,颇有要借此机会精通英文以回应无良好友群嘲的决心。就在此时,他突然误碰了软件中打卡的按键,界面便迅速从APP跳转到了朋友圈转发页面。甘好甜没有丝毫地犹豫,极为自然地按下了“发送”。
这一套毫无停顿、行云流水的动作结束之后,甘好甜突然意识到了身旁的记者早已目瞪口呆。他哭丧着转过头来,“实不相瞒,我已经好多天没有读就直接打卡了。”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还不都是为了退钱啊。”
甘好甜再一次点开了那个由全国各地素不相识之人组成的英语学习微信群,向上翻了翻助教每日号召学习的群公告,摇了摇头。
“我付钱参加这个东西只能说明一件事情——”
“我是傻蛋。”
“一条链接而已,一翻即过”
尽管后悔不迭,但甘好甜仍然从这199块钱身上成功推导出了一套甘氏学术理论。在他看来,商家之所以愿意全额退返学费,与其说是吸引众人,倒不如说是感谢用户替他们在朋友圈打了个免费且长期的广告。相比线上商业推广,几套免费课程对于商家来说,自然是无足轻重的。
将这两百块视为粪土的还有来自阿根廷的王橘子。他的英语打卡意愿源自于其过于肥宅的寒假。在意识到自己“零学习、零运动”的颓废假期本质之后,王橘子将“自我救赎”的目标寄希望于朋友圈颇为流行的英语打卡。
由于国际生的英语课并非必修,来到清华后的王橘子便停止了系统的英语学习。因此,这一打卡同时被王橘子赋予了“辅助英语学习”的光荣使命。从第一天打卡起,他便热切地期盼着自己是否有毅力将这一习惯坚持下去。
“区区两百块钱而已,一个人的毅力是无价的!”王橘子义正辞严地表示道。
王橘子对于朋友圈链接泛滥的现状心知肚明,但他并不认为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在他看来,这样的打卡链接一翻而过即可,根本不会占据刷朋友圈者宝贵时间。
“那些觉得烦的人,令他们烦躁的真的是链接嘛?是生活吧。”
李元芳倒是可以清晰解释他烦躁的原因。“这种行为就是在浪费自己的人际关系。”他至今都无法理解,如今在网上随处可见免费的英语语料学习和编程教程,为什么人们要选择用付费打卡的方式来乐此不疲地制造朋友圈垃圾信息。
“朋友圈一键屏蔽”就此成为了李元芳的梦想。尽管受技术局限,他的屏蔽操作仍然停滞在“手动”的初级阶段,但他坚定地表示,梦想总是要有的,说不定哪天,就真的实现了呢。
“朋友圈越来越没有营养,这是趋势”
朋友圈九年资深用户邓小可在英语打卡刷屏起初也感到了无比烦躁,认为太多无用的信息冲刷了本应该用来分享生活动态的朋友圈。“大家从QQ空间转移到朋友圈,不就是因为朋友圈隐私性强,不会引入自己交际范围以外的信息吗?”
邓小可对于朋友圈功能的执念在公众号兴起后逐渐烟消云散。热衷于每日在沙雕公众号里收获快乐的她意识到,朋友圈如今已经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占领的宣传平台。她将公众号和商业打卡链接称为“割稻子”——“最初的朋友圈隐私性很强,人们都放心地在微信上加熟人、发生活动态。如今用户在微信上的社交圈基本搭建成熟了,商业性质的东西就乘虚而入了。”
为了证实朋友圈早已不是大明湖畔的它,邓小可特意翻阅了自己的朋友圈。近一个月来,她转发了四条社工的工作推送、六个知名公众号的深夜鸡汤,还有三个帮转的调查问卷。
邓小可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朋友圈内容越来越没有营养,这是一个趋势嘛。”
在邓小可看来,“精读外文报刊”引发的分歧实则是对朋友圈用途评判的分歧。若是把朋友圈视作记录生活点滴的重要平台,那公众号、商业链接的存在自然是对这种“隐私性”的强烈干扰。
“我觉得起初朋友圈能超越QQ空间,就是因为它无法大范围地传播一个公共的信息。QQ空间我一般用来转段子或者封建迷信,从来不发跟自己生活有关的。相比之下,朋友圈就非常personal。只是公众号一出,朋友圈的原生态就被打破了。”
邓小可觉得,再过一段时间,所有人都会逐步接受朋友圈性质的转变。朋友圈冗余信息的增加,亦是其商业价值繁荣的表征。无论支持与否,打卡推送的泛滥都不应该归咎于打卡者。毕竟打卡者用早已不具备隐私性可言的朋友圈为资本,交换了一百天的免费英语教学,本身也是个无可厚非的正当买卖。
“你付钱,他把服务提供给你,这是市场经济。”甘好甜就欣喜地发现了这其中蕴藏着的的经济思想,“他把服务给你,并且不要你钱,但是要你的社交资源作为交换,这也是市场经济。”
甘很甜口中的“市场经济”实际上还包含了“退出”的机制。只要在付费三天内,向助教说明学习内容难度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便可以全额退费。刚付出199元的甘很甜也曾屡次鼓起勇气想向助教要回自己的学费,但最终却选择了放弃。
“最开始填情况调查问卷的时候,我写了我是清华大学的啊。就这么退了,也太丢脸了吧。”甘很甜捂住脸,悲痛地表示道。
*李元芳,甘很甜,王橘子,邓小可皆为化名,但不妨碍他们和化名一样可爱。另外,文中观点为采访对象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