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2020.11

《姜子牙》:当苏妲己成为受害者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徐壮


“救一人还是救苍生?”

这是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抛给观众的经典电车难题。影片中,站在“苍生”对面的那一人,是一个叫小九的女孩。她还有另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 —苏妲己。

苏妲己,在很多语境下又被视作“祸国妖女”的代名词,是一个被中国历史和文化记忆高度符号化的典型女性形象。但在电影《姜子牙》中,妲己被赋予了更为多元的身份 — —她是狐妖九尾与妖后妲己,是被迫出嫁的人类女孩苏妲己,也是长着狐狸耳朵、却大声呐喊“我是人”的小女孩小九。

这一次, “苏妲己”以一个小女孩的身份,向这个经典的妖女符号提出了挑战。


从“女人妲己”到“祸国妖后”


“祸国妖后”或许是大部分人对妲己的认知 — —美而辩,惑而妖,绝色与邪恶的集合体。

这一为人熟知的妲己形象来自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根据小说,妲己本是冀州侯苏护之女,美貌非凡,被其父献给商纣王做妃子,却被受女娲之命的千年狐狸精附身,唆使商纣王做出惨无人道的祸事,直接导致商朝灭亡。但翻阅正史,妲己的真实形象是模糊的。我们认知中的妲己,是经历数个朝代主流文化叙事的构建后,被生产出的特定文化符号。

后代史书上的记载多引《尚书》和《国语》的记述,“古人有言曰,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唯妇人言是用”,“为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都将妲己视作祸国之女,但并未具体阐明妲己的恶行。又如《楚辞·天问》和《荀子》中,都认为亡国君主之败政乃妲己“惑”、 “蔽”所致。

西汉后期,儒学地位大大提高,与之相伴的是妲己史事构建的完成。刘向在《列女传》中将商纣所有的恶政都归结为“妲己乐之”,并认为“炮烙之刑”和“比干之死”皆因妲己而起,还直接指出周武王“以亡纣者,是女也”。

如果说截至西汉,妲己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女人”的身份,东汉则开始将其非人化。近年考古挖掘将狐妖妲己形象的出现上推至汉,在壁石图文中,狐妖妲己企图修仙,终被儒家圣人所斩。(同一墓穴中,陪妲己一同接受儒士审判的是另外两个“ 祸国之女” — —妹喜和褒姒。)到了魏晋南北朝,狐妖妲己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北朝李暹注《千字文》,“周发殷汤”句: “太公谓召公: ‘纣之亡国丧家,皆由此女,不杀之,更待何时!’乃以碓剉之,变作九尾狐狸。”

最终为妲己定型的是明代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至此书后,绝代艳后兼千年狐狸精的妲己形象根深蒂固,关于“妲己”的记忆建构与符号建构就此完成。妲己与狐狸,就此成为中国人话语体系中心照不宣的暗号。


“狐化女”与“女化狐”


在妲己这一形象的建构中, “非人化”是关键的一步。实际上,精彩的狐精传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篇章。在众多狐精故事中,狐媚人占据了主要篇幅,而其中狐女媚男又是主流。

与“妖孽”、 “祸水”、 “孽嬖”等常见词汇不同,狐狸与女性的相互比附几乎直接指向淫媚。狐媚观念与古代社会对娼妓的排斥紧密相连。在唐及以后的狐妖故事中,狐妖雌性化和娼妓狐妖化不断融合。唐《广异记》开创以狐喻妓的先河;到宋代,狐精故事中狐精娼妓化;清代,狐妓一体的观念最终形成 — —“人之淫 者 为 妓 ,物 之 淫 者 为狐”。《聊斋志异》中的大量狐 妖 故 事 便 是 其 中 的 代表。无论是“祸国殃民”的“人中狐”如妲己,还是市井生活中的“人中狐”如妓女,以淫媚人都是其罪状之一。

女 性 为 何 与 狐 狸 比附?《浮出历史地表》一书中指出, “狐化”的背后隐藏的是男性的欲望权。父权社会中,女性被排除在社会核心生活外,但对性的欲望与封建家族秩序又要求女性的存在。以狐拟人给这种“异己”的需求提供了条件。

将女性与狐狸比附的过程,是将女性物化和对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是只具备功能、不具备人格的客体。一方面, “狐化女”确保女性仍是绝对的异类、完全的他者,另一方面, “女化狐”使得狐狸成为可以亲近对象,成为欲望的载体。

“狐化美女”的出现,解决了男性文化对女性意识上排斥与生理上需求的矛盾,既保留了女性的异己特征,又使之成为欲望对象。


妲己们的解放


在传统社会秩序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被固定为从属性的。吊诡的是,在“狐妖”故事里女性却一跃成为现有社会秩序、性别秩序的挑战者。不论是哪一个朝代的狐妖故事,本意都是想通过对妲己形象色情化、淫荡化以及非人化来毁灭她,实现对秩序的维护,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警示与规训。

但电影《姜子牙》给了这种“权力”别样的解释,天尊是伪善的、是狡诈的,姜子牙对天尊的反抗,是对固定逻辑的反抗,也给予了妲己这一角色新的阐释 — —当代表正义与秩序的“权力”被证伪,原本的挑战者也就多了几分抵抗者的悲壮。

这一次,苏妲己成了反抗者。

在电影中,年幼的人类女孩苏妲己受父之令嫁予纣王,在途中被狐妖九尾通过“宿命锁”附身,成为妖后妲己。她的魂魄“小九”被囚禁在狐妖体内,被姜子牙救出苏醒后,却因“宿命锁”仍与九尾狐相连,长着一对狐狸耳朵,并因此四处奔逃。

不论是悲惨的身世,还是孩童身份的设定,都让小九成功摆脱“祸国妖女”形象,成为了观众十分牵挂的正面人物。影片中神与妖的利益冲突,天尊伪善的狡诈,共同实现了一场“去罪化”:苏妲己和小九都是无辜但又不曾放弃对命运美好幻想的受害者,甚至应为这场人间灾难负责的狐妖九尾,也成为神魔间秘密交易、神仙间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狐”与“女人”也在这场三界斗争中实现了分离。九尾狐妖争抢小九,小九面对捕狐者大声呐喊“我是人”,都一举打碎了“狐女一体”的刻板印象。而小九作为苏妲己的续接形象,被赋予了坚毅飒爽的性格,也对苏妲己这一形象实现了去淫媚化。

这是《姜子牙》给予妲己的新突破,也是对“狐女”这一负面历史形象的反抗。

再回到开头的那道电车难题。救一人还是救苍生?在《姜子牙》的话语体系中,苏妲己是三界大战中被牺牲的苍生的代表,而苍生则由一个个“苏妲己”构成。只有当被天尊定下牺牲宿命的苏妲己得到拯救,天下苍生才有被拯救的可能。同样,被建构为“祸国妖女”的妲己是历史书写中被牺牲的那“一人”。将“祸国妖女”的形象从妲己身上去除,为妲己一人平反,是“救一人”,亦是“救苍生”。



注释:“电车难题”是由哲学家菲莉帕·福特提出的思想实验,其内容大致是:一辆电车突然失控,眼看着就要撞死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如果司机及时转向,把列车引向岔路轨道,就可以挽救这五个人,但却会撞死岔路轨道上的一个人。司机是否应该转向?


参考资料:

[1]孟悦,戴锦华. (2018).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菁.(2013).中国古代女祸史观的源流. 社会科学战线(11),71-77.

[3]于秋伟,潘振华等.(2018).山东费县刘家疃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 文物(09),74-93+96.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