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17.11

孟冬夜深知雪重,古人劝君添棉衣

来源:原创稿件 作者:段秋旭


寒来暑往,不同的时节孕育着有温度的中国文化。农忙农闲,节庆祭典,都与农历时令合辙。自农历七月始,我们以时令为序,整理传统中或失落或曲解的故事,以朔望为辑,回溯古老的文明习俗。希望下面的文字,能给接下来的农历十月增添几分乐趣。

十月,乌鸦在东操上空盘旋了一圈又一圈,发出难以言喻的凄怆之音;十月,冷风学会了乘虚而入,悄悄钻入毛衣与秋衣的夹缝中呼吸;十月,米粒在餐盘的最上方与空气接吻2秒后,毫无抵抗地屈服变凉了;十月,猫咪也打宿舍楼的根据地转移,窝在车库某辆大而暖的电动车里做美梦。

不知不觉间,天气已由“凉凉”变成“冷冷”,进而成了“冻冻”。而能称之为冻冻的月份,得从十月孟冬算起。

农历十月,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独怆然而涕下的月份了。

没有关乎“放假”“美食”“人民币”等令人眼前一亮、耳畔一振、心头一紧的节假日,倒是被不请自来的萧萧北风吹成二百斤的大傻,枯干冷冽的空气中也只残留下一点银杏的残骸,夹杂着骚动的各色可吸入颗粒。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今年,二十四节气里的“大小雪”被分到十月的队伍里,或许在某个幸运的日子,上天会怜悯十月这个孤独安静的孩子,故意打翻一罐糖霜,让十月的世界下场雪花雨,送你一份闪耀可爱blingbling的冰天雪地。

寒衣节

来自古人的善意提醒:天冷加衣

《诗经.豳风.七月》中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九月妇女们便该裁制冬衣了。善于观察的古人早已摸透四时变换的规律,他们熟知,冬衣裁制的ddl最晚是十月。十月一来,寒衣就该上身了。

“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 与诗中所写、人们所习相对应,古人把农历十月的第一天设为“寒衣节”。(可能是为了可怜古代那些头发光光、记性糟糕的读书人吧,青丝渐稀,可别再把科考用的脑给冻傻了…可怜巴巴…)

古时,朝廷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悼念亡灵,为他们“送寒衣“。而在民间,十月初一这天不仅要为已故的亲人好友送寒衣过冬,生者也要进

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人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换季,即使寒气还不必要用冬衣抵御,也要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寒衣节”影响力和传承度远比不上与它并称为年度四大“鬼节”的清明节、上巳节和中元节,但我想,它的特别之处和其中一点贡献意义可以说就刚好落脚于这个时间节点。

古人“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让弹琴变得庄重而有意义。而因为“寒衣节”,十月的第一天便有了某种仪式感。它让我们以寒衣为标志和符号,在步入这个普通的月份时,有了那么一丝丝庄重和期待。我们心中的双手合十,期望这于己神圣的十月,天上的亲友不受寒冷诸苦,人间的我们因身上新加寒衣的温暖,而对新的一月生活充满期待与感恩。

小雪

提起下雪,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想必都会激动一秒。南方的激动多半揣着对雪的新鲜感,北方见雪的频率虽比南方人高,却也不至于到见多不怪、习以为常的地步。

但反而北方人的心中更有清晰的“初雪”概念。可能是受电影里男女主在初雪情境下浪漫情节的影响,类似的,也可能是为生活创造仪式感,无论如何,这又一次在十月给我们一个观察生活细节的角度、发现生活趣味的途径和热爱这个月份的理由。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此时天气逐渐演变,“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最终“闭塞而成冬”,天气变得十分恶劣。

为了防止打搅初雪的好兴致,冬衣一定要多裹几层,多喝热水热汤,多吃水果蔬菜,时不时去操场跑个阿甘,保持身体健康与温暖;多与朋友们沟通,时常问候父母,在阴郁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美丽的心情,才能在初雪降临之际,有在雪地里打滚的身体条件和极佳兴致。

的确,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还是要回归生活,不过毕竟现代忙于农事的人已是少数,我们也只能转换角度,体会物候变换带来的生机与灵动之美。

孟冬十月,即使没有手工缝制的亲情棉衣,也不要忘记温暖自己。帽子、口罩、围巾、手套和棉衣、棉裤、棉袜、棉鞋是冬季的最佳拍档。或许,心灵手巧的你可以亲手织一条围巾,裹住自己、寄给双亲,拴住男/女朋友、温暖可爱的猫咪。

孟冬十月,我和你一样,期待园子里初雪的来临。

孟冬十月,我和你一样,期待这个平凡的十月,能因自己而变得不一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gengzi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