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18.11
“看了一场看不懂的电影,四处张望,发现别人专注而陶醉,才忽然明白孤独是什么。”
你是否也曾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过这样的叹息?
这不过是上千条几米语录中的一句。你还可能在绘本以外的地方看过几米的画——报纸、杂志、情感类文章配图、手机壁纸,甚至是文具上的印花。
几米热几乎始于他的第一本绘本《森林里的秘密》。他相继出版的《向左走,向右走》《幸运儿》《星空》等诸多作品更是大获好评,卖出美、德、法等多种版本。这些绘本的受众却不仅是喜爱童话形象的小孩,还有无数将几米视为“精神粮食”的成年人。
成人绘本的盛行与时代的诉求脱离不了干系。19世纪后半叶,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原来是给被认为“应该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儿童所阅读的书。后来,绘本的功能被延伸,成人绘本在中国也开始流行起来。1998年,在广告公司工作了12年的几米,成为了中国成人绘本的开拓者。
从事绘本行业20年,不少同期的作家渐渐没落。如今提到绘本,很多人想到的还是几米,甚至可能只有几米。“几米现象”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他得以找到一种难得的平衡,作出对大人和小孩共情的作品。
几米笔下的人物大多用童眼去看成人的世界。“小孩”对成人世界的淡漠和荒诞充满疏离感,他们没办法做太多评判,却又执着于心中刻画的“成人的样子”。《幸运儿》里,“我”认识了幸运到能长出翅膀的“董事长”,当不快乐的“董事长”飞出人们的视野后消失不见,“我”为他的勇气感动,向天空低喃:“要加油哦!”
研究几米的人认为,是1995年的那场大病改变他原来的画风。死神曾从他眼前走过,他大概看见了人死前最大的叹息是为何物。
答案可能是孤独。不少人对几米的评价是:“他用自己的孤独,去温暖别人的孤独。”
他不仅是孩子最喜欢的朋友,也为成人表达那些不可言说的哀伤和期待。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线条,似乎蕴含着无数感性的力量。他用超现实主义画出戴耳机的小兔子、会改变大小的月亮,难得让两个世界的成人和小孩达到意见统一——“几米的画真好看”。
对绘本而言,文字就像一扇毛玻璃窗,对你透露一点房间里的秘密,激发你意欲窥探的好奇心。几米文字的灵感源于生活,他的文字比画风“现实”,更没有维特根斯坦试图拓展语言边界的野心。他找了一个像极你的小孩,有时无辜地质问成人世界为何变得畸形,有时带你追溯一把童年的纯真。比如,他会画一个打扮成小丑的孩子,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倚着一道黑白线条相间的墙。
然后偷偷告诉你,“他喜欢装成小丑,逗笑这个世界,更喜欢世界回头以小丑的方式逗笑他。”
小丑是谁?每个人会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解答。有网友这么形容几米的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绪,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这也许是“几米现象”的另一个答案——他捕捉了孤独的永恒性。生活中的冷漠和平淡,经过几米的手,变成夸张的形象和线条;他用语言放大你的孤独,再用斑斓的色彩提醒你世界永远有童话。
成人太需要这种理性的温情。工业时代急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进入一种高感性时代,对更深切的感受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孩子被绘本里的形象吸引——大野兔、气球和长着翅膀的鸟人,成人可能被一句“于是,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里的喷水池相遇了”感动得痛哭流涕。
当文化从纯艺术创作的圣台与商业接轨,为了争取市场,必然走上文化创意品牌这条路。几米作为绘本界的标志性符号,他的作品《向左走向右走》 《地下铁》 等接连被改编成电影,周边商品延伸到地铁悠游卡、玩具、咖啡甚至是房地产广告。
同时,几米作品和所有流行电影、流行小说一样,需要不断平衡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对几米而言,维持这种平衡的方式大概是还有空间画自己想要画的、“商业以外”的东西。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自由、敢于做出可能会不受欢迎的作品,反而让人感觉到几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个性。
然而,这种大致基于公众喜好的几米式画风,仍不免遭到质疑。当纸质书本被网络媒体冲击,几米绘本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仿佛是一颗颗闪耀的明星。有人质疑他的绘本是一种速食文化,因为它们仿佛印证了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的预言——人们开始强调 “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己。”厚重的铅字书似乎地位不保。
但有价值、有质感的图像怎么可能比文字节奏快?半个多世纪以后,《小王子》的画依然为后人提供无数的思考。在几米的眼里,他的绘本不该成为那种“能取代文字的图像”,更不该是速食文化的一份子,他曾在一个访谈说,“在西方,绘本会被一代一代流传。”可以肯定,几米希望作品的价值不止于安抚一两代人的焦虑。
几米终归不该只是大众文化里的一个符号,哪怕只是将几米看成一个叫作廖福彬的个体,他也是生活中因为热爱梦想而被羡慕的那一类人。在节目《巅峰问答》里,当主持人问起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会画画。”
几米现象是结果,绝非他绘画的目的。当村上春树告诉你,“你要不动声色地成为一个大人了”,几米放大自己的孤独,执意为你写出一个个暖伤寓言,为孩子画出会飞的“鸟人”。
无论如何,当“那个小孩”再次看见有人为自己放大一朵花的美丽,或许能暂且与“那个大人”和解——这也许才是几米创作的初衷。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