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泉州花灯”展区,来自新疆库尔勒市的冯女士带着3岁的女儿一起体验,通过互动答题点亮一盏盏精美的花灯。冯女士一边答题,一边从题目中延伸开来,耐心地为女儿讲解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女儿也乖巧认真地听妈妈说话,不时提出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问题。
“这种互动设计非常好,小孩子很感兴趣”,冯女士说,“泉州的人文景观与新疆有很大不同,风格更加细腻,虽然孩子还小,还不太懂什么是非遗,但在旅行中多看多体验,对她肯定有好处。”
泉州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是南音、送王船、木偶戏的故乡,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泉州非遗馆荟萃了泉州市众多非遗保护项目,是国内最大的非遗馆。随着暑假的到来,泉州非遗馆开始变得“娃声鼎沸”,谢女士说,一进入7月,非遗馆里小朋友的数量相比于平时多了一倍,主要是父母带孩子游览,或研学团组织参观。
来自厦门的馨馨开学即将升六年级,她最开始了解泉州是通过央视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其中福建一集展示的提线木偶戏、蟳埔女簪花等大大引起了她对非遗的兴趣,于是今年暑假,她便与父母一同驱车来到泉州旅游并参观非遗馆。“非遗馆里的木雕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木雕精细的点刻手法让我感受到了匠心,我觉得非遗非常了不起,因为它是一种绝活儿”,馨馨说,“我们平时上课经常会讲非遗的故事、匠人的故事,而在泉州非遗馆我真正见到了它们,这对我很有帮助。”
馨馨的妈妈就职于事业单位,爸爸从事AI领域的工作,平时工作都很忙,但一有时间就会带着馨馨去各种地方的博物馆参观,用馨馨妈妈的话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我们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应当传承自己本土的文化。我认为孩子至少要对家乡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不求深入,但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文化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我希望孩子不要单纯学习课本,而是要从几千年来前人的经验中汲取更多智慧。”馨馨妈妈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非遗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非遗进校园”也成为了家长们的热切期盼。泉州市居民陈女士的孩子今年9岁,她表示,孩子的幼儿园曾多次举办火鼎公婆、嗦啰嗹等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但到了小学由于课表较满,此类活动越来越少。来自宁波的徐女士也表示,目前城区的学习还是“比较卷的”,孩子平时学习很辛苦,只有在假期家长才能带着孩子出游,体验祖国的深厚文化和大好河山。
对于文化传承与课业压力之间的矛盾,泉州市某公立小学的教师李女士表示,只有当非遗文化与学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非遗进校园”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是需要长期浸润的,偶尔在校园内办一场非遗活动效果是有限的,如果考试不考,学校就没有动力去长期推动”,李女士说,“‘非遗进校园’可以先从南音、纸刻这样的技艺入手,因为其传承人较多,还能够跟学校的音乐课、手工课有机结合,走进教室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