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25.09
清华园的七月,紫藤花架下光影斑驳。在图书馆逸夫馆南侧的草坪上,静静矗立着一尊红砂岩纪念碑。这里是清华三院的遗址,1926年的那个冬夜,也是在这里,三位年轻人秘密成立了清华校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点燃了清华园里的革命火种,并在百年之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清华大学三院遗址纪念物(图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清新时报将带你回顾那些镌刻在这片园子深处的红色记忆,在光影的对话中,揭开历史写给未来的密信,探求星火对燎原的承诺。
星火初燃:1919-1937
(一)韦杰三君死难纪念碑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侵入天津大沽口并炮击守军,打死打伤10多人。3月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所谓的“最后通牒”,提出撤除津沽防务等一系列无理要求,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
3月18日,中共北方区委等组织各界群众和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会后,以北京大中学生为主的2000多人的请愿团,前往位于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请愿队伍进入执政府门前广场时,遭卫队开枪射击,有47人遇难,200多人受伤。在20多位受伤的清华学生中,大一学生韦杰三腹部中了4弹。三日后,23岁的他在弥留之际喃喃道:“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这泣血的遗言,至今仍在清华园的晨风中低回。
韦杰三烈士留存照片(图源:“清华大学校史馆”公众号)
学生们进城接回韦杰三同学的遗体,抬棺游行返回清华。追悼会上,国文教员朱自清含泪写下《哀韦杰三君》。为铭记这位青年的热血之志,同学们从圆明园废墟移来大理石断柱,在原烈士墓址立起纪念碑。斑驳的石柱诉说着年轻生命遭反动派摧残的悲壮,更记录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斑斑罪证,矗立成永恒的警示。
韦杰三君死难纪念碑(图源:“清华大学校史馆”公众号)
(二)三院遗址
作为校园内最早兴建的建筑物之一,三院于1912年建成,与清华学堂、同方部等都属同期。无数名人大师都曾于此任教。文、法学院的诸多大学者,如冯友兰、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陈岱孙等,都曾在这里授课。无数学子也在三院留下了学习生活的宝贵回忆。
清华大学三院(图源:“清华大学小研在路上”公众号)
1926年11月的寒夜,清华三院的窗棂映着昏黄灯火。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陈为人与图书馆职员王达成,学生雷从敏、朱莽在此秘密集会,宣告成立清华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王达成任书记。他们一方面发展党员,到1927年4月,支部已有党员7名;另一方面从事国民运动:大多以国民党左派的名义在学生中公开活动,以扩大党的阵地。同时组织党内学习:主要学习《共产主义ABC》和社会发展史,还发些其他的党内学习材料,有时请中共北京市委领导来讲革命斗争情况。
如今,在三院原址上,坐落着图书馆逸夫馆,在逸夫馆东南门和西南门之间的草坪内,立有“三院遗址·清华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纪念物,这里正是原三院正门所在位置,红砂岩上的浮雕里铭刻下当年压低的声线与炽热的信仰。
“三院遗址·清华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纪念物揭幕仪式(图源:“清华大学”公众号)
(三)施滉烈士纪念壁碑
施滉,白族,1900年生于云南省洱源县的一个贫寒家庭里,1916年考入清华学校。
施滉烈士留存照片(图源:“清华大学校史馆”公众号)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北京时,施滉和同学们一起进城演讲,后被军警逮捕。1920年,施滉与冀朝鼎等人创立进步学生团体“唯真学会”,在救国道路上苦苦求索。1923年,他们在学会内部组建名为“超桃”的秘密核心组织,意为“超过旧时代桃园结义”,提出了“政治救国”的主张。
唯真学会会员在水木清华迤东亭(现名自清亭)前留影。前排左1徐永煐、左4冀朝鼎、左6施滉。(图源:“清华大学校史馆”公众号)
1924年秋,施滉赴美留学,1927年加入共产党,是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曾担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第一任书记。1929年前往苏联,在少年共产国际工作。1930年施滉回国后辗转多地开展革命工作,1933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酷刑,他始终铁骨铮铮,次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4岁。
1949年4月29日,清华园迎来解放后的首个校庆。清华1924级部分在京校友为他们的老同学施滉烈士在清华园立碑。1950年,按照校友建议,清华大学校委会决议,在图书馆内建立校友施滉纪念碑。碑嵌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大厅北壁上。大理石上镶嵌着烈士的铜像,校友们称赞施滉为“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清华大学施滉纪念碑铭文(图源:“海淀党史文化”公众号)
1986年的校庆日,第三教室楼西墙北侧,清华师生又为烈士建立了一尊半身铜制浮雕纪念像。施滉面庞微测,眼神里仍燃烧着1919年的星火。
清华大学施滉烈士纪念壁碑(图源:“海淀党史文化”公众号)
筚路蓝缕:1937-1945
(一)西南联大纪念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迁长沙,再徙昆明,在战火中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艰苦岁月里,联大师生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茅草屋的课堂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余位两院院士、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百余位人文大师。联大师生中,先后有15位烈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将“学术重镇”“人才摇篮”“民主堡垒”的旗帜插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
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源:“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公众号)
198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清华校友总会集资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址选定在清华园工字厅南苑林木丛中甲所与丙所之间开阔地带。
1988年4月24日,作为清华77周年校庆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落成典礼在清华举行,陈岱孙、施嘉炀、赵访熊、朱德熙四位先生为之揭幕。
纪念碑正面刻有“西山苍苍,南国荡荡,联合隽彦,大学泱泱”十六字,字头藏“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纪念碑(图源:“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公众号)
2007年10月27日,时值联大建校70周年,由西南联大老校友捐赠设立的复制“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在清华落成揭幕。该碑坐落于清华大学校园主干道西侧的青草坡上,碑体面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
碑身形制完全沿用昆明原碑,但碑身外檐的形状,改为了方方正正的箱形,而非原碑的圆拱形。碑体两侧增加了新内容:西北一侧上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 刚毅坚卓”;东南一侧,刻有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教授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志》。
清华大学复制“联大碑”(图源:“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公众号)
(二)纪毓秀墓
纪毓秀,又名纪雨秀,1917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后转入外国语文系学习。面对民族危亡之时,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带领下,纪毓秀毅然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去。她先后参加了1935年底的“一二·九”大游行,“一二·一六”大示威以及1936年的“三·三一”抬棺游行等历次活动。“一二·九”之后,纪毓秀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任清华大队大队委,同时担任清华学生会委员。由于她在历次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突出表现,很快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春,纪毓秀离开学校,到太原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接受组织的调动,奔赴抗日前线,到山西沁县抗日决死一纵队政治部工作,兼任妇女队的领导工作。1938年下半年,调回牺盟总会,她热情联系和帮助同志,为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政权,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山西三大妇女领袖”之一。纪毓秀积劳成疾,在重病中仍以顽强的毅力拼命工作。1939年秋,在牺盟总会撤离所在地陕西秋林镇时,不幸逝世,时年仅22岁。
纪毓秀烈士骨灰安放处纪念碑(图源:“清华大学小五爷园”公众号)
1989年,纪毓秀逝世5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根据校友们的请求,将她的骨灰迁至水木清华北山上安放,并立碑纪念。
迎接黎明:1945-1949
(一)闻一多像与“闻亭”
闻一多,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秋考取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国学习美术,并致力于诗歌、戏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1925年回国,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3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多年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他惨遭特务暗杀,时年47岁。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抗日战争中,钟亭遭日军破坏。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复校。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同级同学集资重建钟亭,并命名为“闻亭”。亭式由梁思成设计,潘光旦题写篇额。亭内古钟从他处移来。
清华大学闻亭(图源:北京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
1986年10月,清华师生又在亭下修建了闻一多雕像。苍松翠柏间,闻一多仍旧身着长衫、手握烟斗,用亲切刚毅的眼神注视着来往的师生,似乎下一秒就将旁征博引,像他在西南联大时期为同学们上课一般,细细讲解《楚辞》。声声钟鸣穿透时空的长河,仿佛从来都不曾忘记:“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清华大学闻一多像(图源:北京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
(二)朱自清像与“自清亭”
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海州(今东海县),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之后在浙江、江苏多所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8月起,朱自清受聘于清华,先后担任国文教授、中文系教授。1930年代理中文系主任。1931—1932年赴欧洲访学。1932年起任清华中文系主任,兼图书馆主任,并长期任清华评议会评议员、教授会代表等职。
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1948年6月24日,清华大学110位学者联合发表了《百十师长严正声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拒绝领取美援平价面粉,朱自清也在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后,贫病交加仍疾速工作的朱自清因严重胃病逝世,时年50岁。
朱自清(图源:“清华五道口”公众号)
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将此亭命名为“自清亭”。1987年,学校在“水木清华”荷花池北畔设立朱自清纪念雕像。他笔下“田田的荷叶”映照着水木清华的月色,更映着知识分子的风骨。雕像的目光望向亭台,一如当年夜色中他走过荷塘时,将满池月色凝练成永不褪色的文字精魂。
水木清华池塘边的朱自清像(图源:“清华五道口”公众号)
(三)清华英烈纪念碑
清华大学英烈纪念碑落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碑体为高约2米的红色碑石。碑体正面镌刻"祖国儿女,清华英烈"8个铜铸大字。大理石基座正壁铭刻着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65位清华英烈姓名。纪念碑掩映于松竹之间,伴随万泉河水潺潺之声,庄严肃立,熠熠生辉。
纪念碑初建之时,形制与现今迥异。当时认定的清华英烈共23人,故碑石背面铭刻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及23位先烈之名。纪念碑建成后,在校内外引发广泛关注,随着校友们陆续提供新的英烈信息,纪念碑所刻录的英烈人数持续增加。
清华大学英烈纪念碑落成之初(图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至1994年,英烈人数增至39人;2001年,进一步增至43人。2019年,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依据近年发掘的史料线索,经反复核实与逐一考证,将碑文所载英烈名录扩至65人,同时对英烈生卒年份、入学时间、牺牲情况等史实及表述予以校订规范。碑文的每一次增补都是历史的回响,那些不幸牺牲的英烈,以碑石为卷,将热血铸就永不磨灭的精神史诗。
清华大学英烈纪念碑(图源:北京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
循着清华园的路径,我们寻访这些沉默的砖石与铭文:韦杰三的断柱,三院的遗址,施滉的铜像,西南联大的碑刻,闻亭的古钟,自清亭的月色,英烈碑上的名字……它们是镌刻在校园深处的红色记忆。砖石不语,却自有穿透岁月的力量,提醒着后来者:总有一种选择,关乎民族的命运;总有一种坚守,值得倾尽所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投身新时代的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清华新闻网、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校友总会、中国军网、北京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等
2023.08.14 13:45
05
2025.09
05
2025.09
09
2025.06
2025.06.1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