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万川归海 多元融合 | 清华大学 2024 级国新硕士生泉州调研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奚之淼

7 月 23 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 2024 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一行在福建泉州参访调研。上午,调研支队从宁德驱车抵达泉州,午后依次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洛阳桥,在历史遗存中追溯海洋文明的足迹,在非遗传承中感受闽南文化的活力,在千年古桥中体悟工程智慧与古今交融。

师生们首先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始建于 1959 年,分为开元寺馆区和东湖新馆区,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2021 年 7 月 25 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这座曾以 “刺桐城” 闻名的城市更显历史厚重。 “刺桐” 是泉州的别称,得名于五代时期留从效扩建城郭时广植刺桐树,泉州城以此名驰誉世界,宋代的泉州港更凭借繁盛贸易获 “世界第一大埠” 称誉。

师生们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馆内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展厅中,宋代海船残骸及伴随出土的锚具、外销陶瓷,直观展现了 “刺桐港” 作为 “东方第一大港” 的繁盛;宗教石刻馆里,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的数百方石刻,印证了不同宗教在泉州的和谐共存;“阿拉伯 — 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 则通过贸易器物、生活用具等,勾勒出外商在泉州的生活图景。师生们深刻感受到,这里不仅是商贸货物集散地,更是多元文明跨越海洋交融互鉴的见证。

2024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邱乐陶在参观展览后表示,泉州历史上体现多种宗教融合的石刻形象令她印象深刻。她说,“我对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有了具体的认识。”

随后,师生们前往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座 2015 年建成的博物馆,展陈面积达 6500 多平方米,650 多件展品涵盖传统美术、民俗、技艺等多个类别,15个工坊和互动舞台让非遗 “活” 了起来。

师生们参观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二层 “物华之美” 展厅,石雕、木雕、纸织画等传统美术作品,展现了闽南工艺的精湛;三层 “民俗之风” 与 “泉腔之韵”,通过惠安女服饰、闹元宵习俗、南音、木偶戏等,呈现了闽南民俗与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四层 “天工之巧” 重点展示传统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德化瓷 “中国白” 等,让师生们看到匠人智慧如何支撑起泉州的历史繁华。在互动体验中,师生们真切体会到非遗不仅是遗产,更是融入生活的文化基因

家乡来自四川的2024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孙航,被展览中闽南语系传统地方戏剧高甲戏的脸谱所吸引,他发现,“这些脸谱和川剧脸谱相似却又不同”,这正是民俗文化相通相融,美美与共的体现。

调研支队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前合影

傍晚,师生们来到洛阳桥。这座始建于北宋的跨海梁式石桥,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此类桥梁,被誉为 “海内第一桥”,也是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的重要遗产点。

漫步桥上,师生们了解到其独特的建造技艺:“筏形基础” 抛石成堤、“种蛎固基” 让牡蛎胶结石块、“浮运法” 利用潮汐架设巨石,这些来自古人创新智慧至今令人惊叹。夕阳洒下余晖,洛阳桥上游人络绎不绝,桥下三两渔民驾着小船靠岸停泊,滩涂上招潮蟹在长满海蛎的石柱间穿梭,余光中《洛阳桥》的诗句“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更让大家感受到古桥作为泉州文化生活重要纽带的深远意义。

师生们在洛阳桥上

一天的调研中,师生们从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文物中读懂了泉州的海洋文明基因,从非遗馆的活态传承中触摸到闽南文化的温度,从洛阳桥的千年沧桑中体会到工程智慧与古今对话。这些见闻共同勾勒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纵深与当代活力。

师生们在洛阳桥上

明日,调研支队将继续探索泉州:参观开元寺和清净古寺,调研古代海上丝路的民间文化交流;参访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关注数字技术赋能下商品出海的新路径与新挑战;前往蟳埔村,了解簪花文化与非遗助力旅游经济的情况。


文字、排版 | 奚之淼

图片 | 王韵众 张弛 张仁局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