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探源寻根 山海一脉|清华大学2024级国新硕士生平潭调研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李斌斌

7月21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2024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一行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参访调研。从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22号国际游艇码头到68海里,师生们深入探索平潭的过去与现在,感受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和闽台血脉的相依相连。

清晨,师生们第一站前往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壳丘头遗址群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也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壳丘头遗址近年来的相关考古成果,建立起了我国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3000年考古学文化序列。

“平潭史前文化”展厅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印证台湾大坌坑与壳丘头高度相似的文化内涵,为两岸同根同缘的情谊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距今6000年前,南岛语族的祖先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向我国的台湾岛迁徙。目前,南岛语系的分布北起中国台湾岛,南抵新西兰,西至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复活节岛,语言多达1200多种,目前使用人口达4亿之多。

国新师生参观壳丘头遗址博物馆

后两个展厅全方位展示了南岛语族独特的航海技术与艺术文化。观看完两则历史影片,师生们了解到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南太平洋诸岛,南岛语族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海洋实践者,凭借自身的勇气和智慧落地生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这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与世界海洋文明的深刻探索与融合,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恒久魅力与韧性。

随后,师生步行至壳丘头博物馆一旁的龟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首先,师生们观察到龟山遗址的一处考古现场存在大量陶瓷碎片的堆积。据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介绍,他们了解到这是距今3500-3000年间先人祭祀留下的痕迹。

国新师生与范春雪院长在龟山遗址发掘现场交流

经过交流探讨和实地走访,师生们进一步理解研究南岛语族的当代价值。研究者们充分挖掘和发挥平潭南岛语族考古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梳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历史,共同寻找海峡两岸的根脉渊源,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对南岛语族文化起源的认知。

国新师生在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

午后,调研支队抵达平潭22号国际游艇码头,这是平潭游艇产业布局的首个项目。据工作人员介绍,该码头预计建设89个泊位,目前已建49个,其中17个是对台泊位。为推动游艇运动走向大众化视野,他们以打造“海上休闲运动超市”为核心理念,开发了水上泳池、潜水体验和“水上飞人”等一系列热销水上娱乐项目,整体业态逐渐走向成熟。

做完整体了解和实地探访55尺双层游艇后,师生一行与平潭和风游艇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良进行座谈。交谈过程中,国新师生了解到22号国际游艇码头除了丰富平潭文旅业态,更是闽台融合发展的典例。22号国际游艇码头与台湾嘉信集团在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游艇俱乐部登记备案工作等方面有着密切合作。码头不远处,两岸渔业及休闲船舶港口修造中心正在建设中,传递出平潭在促进两岸游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化闽台交流方面久久为功的决心。

国新师生在平潭和风游艇有限公司举行座谈

海岛气候多变,此行最后,师生一行冒着风雨在68海里体悟平潭“以旅促融”的生动实践。68海里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镇东澳村,与台湾新竹南寮渔港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

围绕68海里这一地点,平潭调动周围的猴研、研后和限山三大主岛,融合展览、展演、交流和销售丰富此地的文化生态。让68海里的地理意义转化为实现“两岸一家亲”愿景的文旅力量。在走访海峡之眼、68海里邮票、望归石等多个景观点后,师生们对余光中笔下的那份“乡愁”和两岸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体会

国新师生参访68海里

从史前时代的文化交融,到现代文旅发展的相融相通,同学们在调研中既观察记录,也思考如何接过南岛语族先人和当今前辈们的“接力棒”,将两岸血脉相连、融合发展的故事传播得更加深远。明日,国新师生将离开平潭前往宁德,参访调研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坦洋村,在新能源巨头和百年茶乡的经验交织中,探寻福建省产业故事国际传播的新旧密码。




文字、排版 | 李斌斌

图片 | 王韵众、张弛、张仁局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