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簪花热”背后:非遗不止入镜,更要入心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高可婧、孙航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

2023年,明星赵丽颖梳簪花围头饰的短视频,火遍全网。不少游客争相体验簪花,泉州入选抖音网友最爱去的三个非遗小城之一。

泉州现有世界级非遗项目6项、国家级36项,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具备完整的传承体系。但在实际传播中,真正能够“火出圈”的非遗项目仍属少数,簪花围则是泉州在不断探索以现代方式激活传统的过程中一个特别的案例。

非遗的出圈离不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古老渔村的蟳埔女以海为生,在日常劳作中习惯将长发盘成圆髻,把鲜花戴在头上的习俗,寄托着希望和光明

随着簪花围火爆出圈,这一源自渔村女性日常装扮的传统习俗,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属于非遗的参与热情,也为非遗传播提供了一种新颖思路:非遗要真正“活”在当下,不仅要让人们走向传统,更要让传统参与进今天的生活,成为当代人愿意使用、乐于参与、感到亲切的文化表达。

簪花围最初走红,是其天然的非遗身份、明星效应以及以短视频为载体的网络传播使然。但簪花围能够持续引发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真实的参与感。与短暂的体验或参观不同的是,蟳埔簪花能够让游客通过戴花、换装、拍照、走村的过程,直接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位簪花者都是在用身体去体验和演绎地方传统。

这种沉浸式、参与式的传播,让非遗不再是“别人家的历史”,而是“我此刻的生活”。曾经停留在展板介绍、展柜陈列、现场演示的非遗项目,如今能让观众不仅观看,还真正参与其中。无论游客拥有何种文化背景、对蟳埔文化有多少了解,其所感受到的美感和仪式感,以及人们对“光明”与“希望”的共同追求,都无形中加强了游客对于蟳埔簪花围的亲近与认同。

社交网络上关于簪花围最出圈的文案,是那句“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这句话的出处并不可考,但它用一种轻松俏皮的方式,把一个传统习俗与现代人对美和仪式感的追求巧妙连接了起来。一句“来世漂亮”,使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打卡行为转变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给了消费者充足的情绪价值。

这提醒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仅要赋予其崇高的文化地位、大量的人财物力支持、海量的内容宣传,也应该注重情绪触点的打通与强化

蟳埔簪花的火热也引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讨论。有人担心,游客参与体验更多停留在“拍照好看”,很难真正理解其中与劳动、信仰、生活相关的文化内涵。也有人表达了对“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的质疑,指出这是博主在网络平台上博取流量的手段,并非当地传统习语。

这些批评旨在提醒我们反思非遗传播是否会在走红的过程中被异化,但我们也不必对此过于担忧。毕竟,对于很多长期“躺”在陈列柜里的非遗项目来说,首先要被看到,其次才有机会被喜爱和理解

随着簪花围的持续火爆,也有网友将标语二创为“今生簪花,今生先漂亮”“今生簪花,世世漂亮”“今生簪花,世世有钱花”等,将对“来世”的许愿转化为对“今生”的热爱与期盼,也让网友切实参与进非遗文化的“共创”之中。

在热度之下,非遗传播仍需做好必要规范和长期规划。比如文旅体验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宣传口径的规范和设计、从业者文化素养的提升、公众认知的持续引导等,都是让非遗“活得长久”的关键保障。

2025年7月25日,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四周年纪念日。今年的泉州世界遗产日活动以“科技助力保护利用,文物赋彩美好生活”为主题,本身就强调了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双向互动。只有当文化遗产既能进入日常生活,又能在传播中保持文化厚度,它才真正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蟳埔簪花围的“出圈”不是终点,而是启发。传统并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可以用当代方式重新演绎的风景。非遗只有走进人的生活,才能活在当下,也活在未来。


文字 | 高可婧、孙航

排版 | 高可婧

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