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上悬浮的“银桥”
——“三条簪”:连通过去与彼岸的文化符号
在阴雨蒙蒙的三坊七巷,街边躲雨的两个小姑娘手扶头顶别着的三把银色簪刀发髻。“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据传这三把簪刀,蕴含着自古以来当地妇女勇敢、大义的品格,如今引领着福州的风尚。
一、沿着“银桥”向后看:沉甸甸的不止刀身
据传诞生于福州地区的“三条簪”,是明清时期当地妇女为抵御倭寇的侵扰,将锋利的铁器改制而成的。她们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用于防身自卫,必要时舍身取义。
也有专家认为其由晋朝妇女佩戴“兵器簪”的习俗演化而来。“三条簪”,亦称“三把刀”,由此逐渐演变为福州女子的传统头饰。
这段历史赋予了三条簪以守护、勇敢的象征意义,也使其成为福州连接了过去、生发于人民的文化符号。


用于展览与用于簪头的三条簪
“三条簪”打扮下的福州女子,俊俏、勇健,是“天下之最”。冰心在散文《故乡的风采》中曾如此盛赞。
倘若细观簪刀,簪身扁平如剑,表面雕刻精美花纹,三根簪子交叉插入头发,主簪刀刃朝下,副簪刀刃朝外,即可切砍防敌,却也美轮美奂。如此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化符号,成为福州传统女性形象的标志之一。
现如今,“三条簪”远不仅是福州女性的日常装饰,更成了她们坚韧与自立的象征。尽管该习俗一度被废除,随着中国对于传统文化与马克西主义结合的进一步加深,在福州市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的推动下,三条簪以“福州传统妆束技艺”于成功列入福州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条簪”就这样通过创新与融合,逐渐走出传统的框架,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品。
二、顺着“银桥”向前看: 鲜活的“簪刀”生活场景
“宝宝们关注主播,今天在直播间非遗“三条簪”妆造限时优惠299……”一个顶着簪花妆造的漂亮女孩在手机前熟练地直播着店里的妆造产品,一旁是在镜子前做各类妆造的年轻女孩们。
一转入巷子迎面见到的李先生的店铺是典型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直播的优势吸引游客。他特别提到:“我们这家店做得比较大,除了传统的妆造外,我们还通过直播带货推广“三条簪”的体验。”
当问起店里妆造的客片时,李先生拿来一个平板,打开店里专门的小程序,各类精美写真看的人眼花缭乱,“三条簪”之外那些火遍大江南北的网红民族妆造一一映入眼帘,仿佛只要顾客愿意在这家店拍上一天,说你在全国各地旅过游都能让人“信服”。


正在做“三条簪”妆造的顾客
一个精美的展示柜前,干练自信的店长高姐指着古董“三条簪”说:“我奶奶那一辈的福州女性很多都会佩戴‘三条簪’,但这种传统如今基本已经断了。所以现在能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三条簪”,有时又让我想起我的奶奶”。
“三条簪”申遗成功后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成立了这个以“三条簪”为特色的文化体验店,店里专门设立了一个展示福州传统工艺和文化的展馆区域,展示着精美的各类古董簪子,所有展品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让人穿越回过去,感受福州的文化气息。

做了“三条簪”妆造的两个小姑娘
在三坊七巷的街道上,一对姐妹迎面走来,长发巧妙地盘起,三根银簪交错固定,蓝色褂衫随着她们的步伐轻轻摆动,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古典韵味。
“我们是从台湾来这边旅游,就是因为在小红书看到这个“三把刀”的妆造觉得好特别,一定要来试试”,姐妹俩对自己这次的妆造都很满意。
一旁的妈妈也表示,这个“三条簪”的寓意她特别喜欢,感觉它不仅是装饰,更是一份责任和文化的象征。
尽管这家人来自台湾,但她们并不觉得福州陌生,反而感到亲切。“福州的氛围很悠闲,感觉不像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这么繁忙,走在古文化街上,每个细节都充满历史。”她们感慨道。
母亲也说:“虽然我们与福州有一定的距离,但两岸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今天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两岸的文化纽带。”临别时,奶奶热情地向我们道别,深情地说了一句:“两岸一家亲”。
三、记者手记
随着“三条簪”尤其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爆火,许多之前以汉服、簪花为主的旅拍店铺也纷纷加入了“三条簪”业务。黄巷短短四百米的街道上,就有六七家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旅拍店铺。
诚然,许多类似的“网红”妆容旅拍模式并不罕见,一套妆造仿佛“换脸”,无非是为了迎合朋友圈九宫格的标准化需求。
在社交媒体的讨论中,这种文化项目的创新发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例如,大户人家所穿的华丽绣花的服饰实际上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簪刀格格不入,再比如千篇一律的网红同款、浓墨重彩的“出片”妆容,给人一种公式化“贩卖文化体验”的既视感。


各式各样的“簪刀”
如今,许多景区将传统文化作为“卖点”,却往往在包装时过度简化和符号化,将其转化为“即食文化”,忽略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游客们在这些商业化的景区中,似乎只是进行一场文化的“速食”,当文化成为迎合消费需求的商品时,真正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就被稀释了。
然而,尽管这种趋势已然存在,“三条簪”更应该不仅是一种“出片”装置,更是一种承载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的符号。
采访中的两位小姑娘提到,“只有在福州才能体验到‘三把刀’和‘簪花’”。在她们眼中,这些传统妆容与文化符号并非泛泛而见的“网红”景点,而是带有本地化特色的深刻文化体验,成为联通两岸的文化符号。这也许正是“三条簪”在商业化愈发浓厚的文化市场中,依然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排版 | 张仁局
文字、图片 | 张弛、张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