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Smile》:借筒传声,以微笑连接世界——福建国际传播新实践获外交部点赞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郑阳

“来中国是一场冒险,”西班牙人李大龙在最新一期的《Smile》中说到。从北国哈尔滨到鹭岛厦门,李大龙已经离开家乡在中国探索十余年。如今,作为厦门大学的西班牙语教师,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当我开始学习中文时,我和中国人关系更加亲近了。”

图1 《Smile》第19期 李大龙

透过李大龙的日常,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聪明、活泼的中国大学生,繁华、热闹的中国风景,还能看到与西方媒体所描述的科技落后、生活贫困、公民素质低下截然不同的中国。《Smile》也正是通过外国人讲述中国生活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借筒传声,创新传播方式

《Smile》是由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策划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纪录片邀请在华外国人担任视频主角,通过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风貌和发展变革。自2023年11月海外上线以来,《Smile》的全网播放量突破1500万,单条最高点击量超200万,并获中国外交部官方账号推荐,认为其:“打开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通过以外国人为第一视角进行视频拍摄,《Smile》系列微纪录片打破了“自说自话”的传统国际传播模式。通过外国人的自述,《Smile》将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魅力和生活便利融入生动故事中。

从旁观者到讲述者,从参观者到传播者,外国人在视频中的角色转变使《Smile》真正实现了“借筒传声”,让外国网友也“听得懂”中国故事,“愿意听”中国声音。在《Smile》中,网友可以看到英国小伙儿尼尔漂洋过海到福建研习中国传统武术“狗拳”,尼日利亚留学生李向阳在福建追逐医学梦想,马来西亚艺术家何祖汉因热爱中华文化扎根福建……这些真实的故事,以第一视角呈现,让国际受众在情感共鸣中感知中国。

打造个人IP,展现中国魅力

在《Smile》中,很多老外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被海内外的网友认识和记住。例如《Smile》第一期的主人公卡佳,就被中国网友亲切称呼为“中国媳妇”、“莆田媳妇”

卡佳来自乌克兰,她的丈夫阿杰是中国人。俄乌冲突后,卡佳与丈夫和孩子在福建莆田定居。在《Smile》纪录片中,卡佳撤侨的故事被清晰、完整地记录下来。中国大使馆撤侨能力的迅速、高效,中国政府应对国际冲突和新冠疫情的冷静、从容,中国人民对祖国的信任和思念,都通过卡佳的视角得到了呈现。

图2 《Smile》第1期 卡佳

视频发布后,讲着莆田口音普通话的卡佳,受到了中国和乌克兰两地网友的喜爱。卡佳成为一个个人IP,继续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其与丈夫、孩子在莆田生活的故事。卡佳在中国安逸的生活得到了很多乌克兰人的羡慕,卡佳也成为了中国国际传播中一个有效个人IP。通过一则视频的输出,《Smile》培养和孵化一个IP,让IP自主地、长久地完成国际传播,持续不断地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

海外传播效果显著,获外交部点赞

据福建省国际传播中心介绍,《Smile》在国内外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在国内,《Smile》主要通过微信视频号传播,能够获得较高的点赞量和评论量,国内网友对于这些定居中国的“老外”们十分欢迎,一些“老外”也因为在视频号《Smile》中的曝光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在海外,《Smile》在Facebook上获赞最高。自2023年11月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以来,《Smile》迅速引发关注,全网播放量突破1500万,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超200万,互动量远超同类国际传播内容。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纪录片获得中国外交部官方账号转发推荐,并评价其“打开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标杆案例。

《Smile》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借筒传声”,让外国人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用他们的语言和视角,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未来,该系列将继续拓展内容,吸引更多国际友人加入“讲述中国故事”的行列,助力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文字丨郑阳

图片 | 福建国际传播中心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