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恰逢“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将在泉州启幕。展厅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访者有序参观,讲解声在古老文物间回荡,恰似千年前远航商队在海浪中的船号。
三个重要瞬间,锚定“海丝文化”坐标
泉州海交馆建于1959年,是全国第一座海事专题的博物馆。海交馆副馆长张恩强介绍,建馆初衷源于一位泉州老教师吴文良在古城改造中抢救下的70余方外来宗教石刻。这批镌刻着阿拉伯文、叙利亚文、八思巴文、泰米尔文的珍贵藏品见证了泉州的多元文明交融,也奠定了海交馆以“中外交流”为核心的定位。
馆内珍藏外来宗教石刻的陈列馆
第二个重要节点出现在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发现一艘宋代海船,船体内出土了包括4700多斤未脱水的香料木等文物,该船为泉州制造的福船。
宋代海船出水香料木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丝绸之路”考察项目,海上路线从威尼斯启航,泉州最初并未被列入考察名单。海交馆主动致信,提供详实文物资料和史料支撑。联合国考察组专家官员随后专程来泉考察,认为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1991年,泉州海交馆东湖馆区建成开放,到访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为展览揭幕,成为泉州海丝文化展示的新地标。
泉州海交馆大厅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识
“世界看泉州”的文化窗口
今天的海交馆,既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展示的总馆,也是很多来泉国际嘉宾的“打卡首站”。“泉州所有的外事活动中,只要涉及文化和历史交流,几乎都会安排参访海交馆。”张恩强说。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分布图
“海交馆不仅收藏可移动文物,还依托泉州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群落,通过多维展示方式讲述文明互鉴、和平交流的海丝故事。”张恩强表示,这种文化底色也为泉州走向世界提供了独特资源。
“由泉州至世界”的重要基点
自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海交馆几乎每年都会参与两次以上的中外文物展览交流活动,将馆藏文物送往世界各地进行展出,以展现“海上丝路”的珍贵遗存,促进双方合作交流,如“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赴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华夏瑰宝”展等,都有海交馆的身影。
“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海报
“在海交馆这个平台,我们都有责任主动讲好中国海丝故事,我个人就曾去往斯里兰卡和巴林,参与了‘长风破浪——中斯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和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泉州项目宣介。”张恩强介绍,这些展览在当地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社会反响热烈。
“我们前往海外的国际交流频次在泉州名列前茅。特别希望能通过持续的文化互动,更好地讲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篇章。”目前,海交馆展品交流互访的足迹遍布全球,包括沙特、日本、韩国、文莱、坦桑尼亚、法国、意大利等地。
泉州文化说到底就是和海的故事,海交馆恰恰能将一切的历史串联起来。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自宋元时期起就被视为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海洋商贸枢纽。长期的海外贸易使当时的泉州社会、往来人群具有明显的世界性特征。
在那时,与泉州建立的海外国家及地区数量就已达到近百个。“这一交流的意义远不止于商贸往来,更体现在文化互信、文明共融与和平共生的模式上。”张恩强解释道。
突尼斯驻华大使阿迪勒·阿拉比在2024年12月初参观完展馆后表示:“我们看到了很多讲述中国民众同来自世界各地的阿拉伯、穆斯林民众和平共处历史的展品,这使我们愈发认识到各国人民间的和谐共处由来已久。此次访问便是例证。”
“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泉州拥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资源。同时我们与南亚、东南亚、阿拉伯世界等地区的相关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渠道。”
海交馆相关科研成果展示
不过,他也坦言,目前在传播渠道、外语人才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讲好泉州故事,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我们热切希望有更多朋友来到泉州、认识泉州、宣传泉州,一起推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影响力的持续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两次亲临泉州海交馆,作出三次重要指示,并拨款建成“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与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我们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成‘中国最大的古代沉船陈列馆’的重要指示,继续发挥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海洋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海丝文化宣传展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海洋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张恩强对泉州文化、“海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充满信心。
文字 | 李乐遥、杨宁
排版 | 杨宁
2023.08.14 13:45
09
2025.06
09
2025.06
09
2025.06
2025.06.1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