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一副摆了四十五年的空碗筷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李斌斌、高雨欣

清晨起床后,张玲华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查看海峡两岸的新闻,这个习惯72岁的她已经坚持了半辈子。上海出生的张玲华心里总是牵挂着自己的祖籍——福建闽安。

闽安和台湾淡水港是清代三大对渡渡口之一,两地在航运贸易、文化交流上至今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别的新闻基本都不看,只看《海峡两岸》。”张玲华说。

这源于70多年前的一件事。

“一条船直接开去了台湾”

上个世纪,张玲华的外公被“抓壮丁”到了重庆,抗战胜利后跟随部队回到上海。分离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张玲华讲述外婆和父母对此事的回忆:“解放前夕,外公本想坐船回到闽安老家和外婆团聚,没想到那条船直接开到了台湾。”

一条船,一湾海峡,就这样将张玲华的外公外婆分隔开来。

彼时两岸关系紧张、消息封锁严重,张玲华的外婆在没有任何讯息的情况下,独身一人将两个女儿带大,直到去世也未曾得知丈夫的准确下落。外公战友辗转香港寄回的一张墓地相片——家人们得知外公去到台湾后,一直孤身到60多岁去世,但无法获知墓碑的具体位置。

“我是1953年(出生)的,所以我从来没有和外公见过面。”提起这件事,她现在也还是难掩遗憾。对年过古稀的张玲华而言,幼时过年过节回闽安老家时,总能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副空碗筷和一瓶酒。

“小时候我和我姐不懂事,长大了一些才明白,外婆一直用这种方式盼着外公能够回家。”张玲华继续说。

外婆没有等到的事情,也成了张玲华父母一生的心愿,他们希望可以找到外公的骨灰,把他带回闽安老家。

她的父亲两年前去世,给她留下三张相片和一张字条,上面是有关外公波折的生平。“他的遗愿就是一句话‘一定要把你外公找到’。”张玲华说。

张玲华父母留下的相片和书信(左一为张玲华外婆、中间为张玲华外公的墓地、右一为张玲华外公)

回家去,回家去

2000年左右,张玲华在上海徐汇某居民区担任街道书记,曾有因公赴台湾交流的机会,她本想趁此亲自寻找外公的墓地,然而事与愿违。

“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最后因为那段时间两岸关系的恶化,我没有去成。”聊起这件事,张玲华的声音有些哽咽。

在上海时,她一直尝试联系抖音上帮助台湾老兵“落叶归根”的“刘德文里长”,希望他能够帮忙找到外公的骨灰,“把外公带回家”。到目前为止,她得到的回复依旧是没找到墓碑的确切位置。

“长大后,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不见得再把这个事情交给下一代吧”

张玲华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因为街道居民的多次挽留,两年前才正式退休。

她考虑到闽安老家离台湾近、村里的华侨比较多,外公的事情回老家或许会有新的解决办法。今年,带着这一份牵挂,张玲华下定决心要回到闽安。

在过去两个月内,张玲华对祖辈留下的老宅做了简单的改造和修缮,这栋老一辈人上山开采石头砌成的石屋,即使锁了几十年,蒙了尘积了灰,但依然御风挡雨还保暖,并未因年久失修变成危楼。

祖孙三代人始终没把老宅变卖,最要紧的原因,就是心里都揣着同一个念想。

“等外公回来,让他落叶归根,总不见得再把这个事情交给下一代吧。”张玲华说。

闽安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张玲华的祖宅坐落于此,院落式的建筑有点像老上海的弄堂。其中她住的屋子是个小三层,一楼有个四方的天井,用来晾晒衣物,楼顶是个大天台。

张玲华虽修缮了老宅,却刻意保留了许多上世纪的痕迹:进门处的老祠堂、带插销的老式木门、敞开式的土灶台、极富闽安特色的石质门楣,以及卧室里的黑白电视机、收音机......在添置电磁炉、加固房梁等提升居住便利的同时,最大限度留住了老屋的筋骨,也留住了对祖辈的念想。

张玲华修缮好的老宅

这次回到闽安村,张玲华还有两件想做的事。一是不想辜负自己的晚年生活,借着闽安的好山好水,和三两旧友喝茶养生,把上海过快的生活节奏慢下来;二是想用自己几十年来在社区街道的工作经验,让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村子多些生气、少些沉寂。

“有时候我看到村里的老人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村里,那样的孤苦无依,也会想起我的外婆,她在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时光,可能也是如同他们一般,自己一个人硬撑过来的。”

她希望两岸的同胞不再被一弯浅浅的海峡所分割,只是她还有一点小小的私心。

海的那边是祖父,海的这边是故乡,她希望这天来得快些、再快些。


文字 | 李斌斌、高雨欣

排版 | 李斌斌

图片 | 来源于受访者、高雨欣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