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古镇寻根 新区探势|清华大学国新师生走进福州城乡发展现场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高可婧

7月20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2024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一行以“沿海丝古道,寻侨胞文脉”为主题的国情调研继续在福建展开。在一天的行程中,国新师生先后来到闽安古镇与福州新区。从千年古镇的海防遗存到新兴园区的技术跃迁,师生们以传播者的眼光丈量城乡现场,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之处探寻新闻人的表达路径。

同学们在闽安古镇聆听现场讲解

清晨,师生们走进闽安古镇。作为唐代以来就扼守闽江入海口的要冲,闽安素有“海丝第一镇”之称,历史上是福建水师的重要驻地,也是东南沿海输送高级军官的摇篮。清代以来,闽安涌现出众多武举与海防将领,其中一部分更在收复台湾、抗击外侮的历史节点中担任关键角色。迄今为止,仍可在协台衙门内看到当年戍台将士的墓碑与石刻,记录着他们来自闽安的身份,也反映出这座古镇在国家海防史上的独特地位。

古镇中保存有大量古桥、古街、古航道及清代水师遗址,完整记录了福建海防体系的历史演变。讲解员介绍,这里还是著名侨乡,大量闽安人旅居海外,形成了跨越地域与时间的文化纽带。

参访从三桥之一的迥龙桥展开。石桥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全长66米、宽4.64米,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五孔石梁桥之一。桥身弧形如龙,五孔四墩呈船形分水设计,寓意守望通海。望柱上仍保留宝奁、海兽、莲花等雕刻,是罕见的唐代原构。

桥北立有“飞盖桥”碑石,相传为南宋状元郑性之所题。他幼年家贫,得人资助,金榜题名后回乡修桥报恩,“飞盖”寓意荣耀归乡。这段“状元修桥”的故事至今仍在村民口中流传,既承载乡土记忆,也成为闽安重教崇义文化的一种传播符号。

迥龙桥

沿桥南行便可进入闽安古街。石板铺地的“T”字街道两侧,是成排砖木结构老厝,屋脊的马头墙斑驳苍老,仍保留明清风貌。街道中段的闽安村史馆,是系统呈现地方变迁的重要空间。两层展陈中,既有迁海复界、商贸更替的历史轨迹,也有民俗节庆、台胞往来的文献与实物。特别设置的“华侨台胞联络处”,体现了古镇与海外闽安人之间持续不断的情感连结。

闽安协台衙门则是清代海防体系的指挥中枢,始建于宋,清顺治年间扩建,曾统辖闽江流域与台湾澎湖等海域。讲解员介绍,这里曾派遣逾十三万官兵轮防台湾,沈葆桢也在此集结水师,誓师保台,成为近代中国“抗法保台”历史的起点之一。馆中陈列的大量碑刻、军械与历史图稿,不仅复原了当年场景,也提示今日中国在两岸关系和海防叙事中的历史基底与文化资源。

闽安古街与协台衙门

参访过程中,一场偶遇让现场交流更具国际传播的真实感。同学们在古街遇见几位回乡探亲的海外华侨,便抓住机会,现场以中英双语展开了访谈。从家庭迁徙到文化认同,从家乡印象到子女教育,交流内容兼具情感与深度。

24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郑阳表示,采访时最难的是开口的第一句话,但鼓起勇气后,对方的热情回应带来了意外的深入交流。“我在资料中知道闽安是著名侨乡,但亲自采访让我意识到,这里不是封存的历史,而是正在流动的现实。”侨民为福州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新一代侨民与中国文化的连接如何延续,是值得国际传播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同学们采访返乡华侨与本地居民

午后,调研支队抵达福州新区。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亲自谋划并推动实施了“3820”战略工程,为福州城市发展提供了系统规划与远见布局。如今,福州新区正是在“3820”工程指引下迈入快车道,成为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与两岸融合的重要平台。作为201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承担着福建高质量发展、“东进南下”战略拓展与两岸融合实验的多重使命。今年正值设立十周年,整个区域呈现出由港口驱动、产城融合、数实协同的跃迁景观。

福州新区规划展示馆多媒体宣传片

福州新区规划展示馆中,师生们通过互动屏幕与多媒体展陈系统性了解新区的发展路径。“港数联动”“数图引擎”等布局让同学们意识到,港口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节点。新区从产业到城市形象的重塑过程,构成了“从海上丝路到数字丝路”的一条隐性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表达提供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素材。

国情调研支队于福州新区规划展示馆合影

随后来到的福米恒美产业园,是新区重点引进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该园区聚焦光学膜材料与偏光片等高精度显示材料的研发生产,是国内少数具备全流程能力的企业。虽然部分展区因涉密无法拍摄,但讲解员特别安排偏光膜透视互动体验,同学们亲眼观察光波滤过与显示成像的过程,感受到微观材料如何改变视觉终端。


福米的产品目前广泛出口欧美,与多家国际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在“看不见”的显示科技背后,中国制造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为这些技术提供更具信任感与吸引力的传播语言,也成为未来叙事实践的课题。

同学们体验偏光片

国情调研支队于福米恒美产业园合影

永荣控股集团是当日调研的最后一站。作为中国民用尼龙行业的领先企业,永荣长期占据全国30%以上的出口份额,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口国家数量也居世界前列。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包装、家居、汽车等多个领域,是蕉内、Lululemon、南极人等品牌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商,展现出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生态中的深度嵌入与关键影响力。

永荣控股研发的创新纤维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瑜伽服装

在自动化率超过85%的智能车间中,师生们实地观摩了材料切片和卷装的流程。一边记录机械运转的数据,一边思考这些“幕后材料”如何通过话语塑造进入国际受众视野,传播训练与实业观察在此实现了自然连接。

国情调研支队于永荣控股集团生产车间合影

科技创新、实业报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今年是福州新区建设的第十年,从福州新区规划馆,到福米恒美产业园,再到永荣控股,这趟行程展示了新区逐步拓展、不断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不少企业正将科技创新与绿色环保并重的努力。

2024级国新硕士奚之淼表示,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深度交流,才了解到“锦纶”这一专业术语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我意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产品其实都和这些‘幕后’材料息息相关。”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突破,不仅令人敬佩,也为我们的传播实践提供了崭新的素材来源。

从闽安古镇的海防文化与侨乡记忆,到福州新区的战略转型与技术跃迁,同学们一边调研记录,一边也在反思如何用新闻人的视角讲述地方故事。明日,国新师生将前往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南岛语族考古基地、22号国际邮轮码头与68海里地标等地,围绕海洋文化、考古实践与两岸交流,继续探寻文化互通与国际传播的现实落点。

文字、排版 | 高可婧

图片 | 王韵众、张弛、高可婧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