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18.03
7月28日下午4点时分,六安市下起了小雨,这带来了些许凉意,也让持续一周的暑热渐渐地消散。5天前,我和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其他14位同学一起,来到安徽省六安市进行采访与调研。来安徽之前,我特意查了当地天气,天气预报中显示的40度高温让我生畏。我从小怕热,在烈日下站一会儿就会头晕,更别说长时间在太阳底下参观、采访。我有些担忧,不知道自己能否挺过这一段时间。5天后,在调研即将结束之际,我的肤色黑了好几度,黑眼圈也深了不少,但我的内心是充实而幸福的。在六安市、在金寨县,我有幸遇到了不少人和事,它们让我知道,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在梅山水库与国新同学们一起直播(左一)
发现故事:保持谦卑、温情与敬意
到六安的第一天,我有些手足无措。每人每天至少一篇的发稿任务让我备感压力,我也不知该如何着手稿件。那天,我们参观了皖西博物馆和凤凰河景观带,没有进入状态的我像个纯粹的游客,东逛逛西看看,并没有发现好的新闻点。在我迷惘之际,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综合室主任曼叶平老师对我说:“你看陪同我们的六安市委外宣办的翁朝晖主任,他之前是《皖西日报》的副总编辑。作为地方宣传工作者,肯定有很多故事。”张耀钟学长也提醒我说:“每到一个调研点,翁主任都是第一个下车的。在我们采访时,他总是在烈日下陪着我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地方宣传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曼老师和耀钟学长的话启发了我,让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采访翁主任,了解他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看法。
之后,在周庆安老师的建议下,我和郭丰庆又相继采访了其他三位地方新闻宣传工作者——安徽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干部章琦、金寨县电视台记者胡欢欢、金寨县花石乡党委宣传委员蔡志彪。这些人物原来并不在我们的采访计划中,却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地方新闻宣传工作者奋战在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态度让我知道,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写出“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好作品。
好故事就在我们身边。若我们“端着架子”,自满于在课堂和书本中所学的知识,便很难发现好故事。只有俯下身子,保持谦卑的心态,用温情和敬意对待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能发现人事中的闪光点,写出新颖而动人的故事。
从调研的第二天起,我们开始关注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从六安市委党校副校长到协鑫集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从小南京村的农耕收藏家到天堂寨景区的环卫工人,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生活侧面,了解了为六安市各个方面默默付出的人们,也逐渐发现“小人物”背后的“好故事”。党校老师也好,环卫工人也好,只有了解六安的人,才能更好地了解六安这座城。
直播中采访售卖板栗的老妇
讲好故事:锤炼角度、结构、文字
发现故事是基础,讲好故事是关键。在这次调研的后期,我已逐渐学会发现故事、选取故事,然而,故事的角度、结构和文字仍显粗糙。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好故事,需要新闻工作者长期的积累。
我以前自认为自己对文字的要求足够高,稿子完成之后总会仔细检查字词和语法,避免犯错。然而,曼老师审阅稿件时的认真细致,实在令人自愧不如。对于我的两篇稿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记一个农家小院店主的奋斗与奉献》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记四位地方新闻宣传工作者》,曼老师各修改了一个多小时,每个字、词、标点都不放过。记得一天晚上,我已因白天高强度的采访和写作疲惫不堪,而曼老师仍充满热情,一字一句地修改我的稿件。她指出我的一处标点错误,并说:“要做权威的媒体,就必须足够细致,不能犯错。”
新闻工作是一次终生的修行,而我仍在路上。金寨之行让我意识到,新闻人不仅需要发现故事的眼力,还要有讲好故事的功力,这都要靠平时不断的思考与实践。道阻且长,但我愿为之不断努力。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