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22.10
当血雨腥风成为八十余年前的往事,当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下一代南京人会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和心情,铭记那段不能忘怀的历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82年,但这场人类的浩劫仍被历史铭记着,也被南京铭记着。
葛凤瑾,大屠杀幸存者之子:“我代表我的父亲原谅他”
葛凤瑾的父亲葛道荣,是第37位登记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老人。葛道荣今年已经92岁,葛凤瑾62岁。
葛凤瑾曾是南京市国防工业民用品工业总公司的职员,两年前退休后,他加入了父亲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宣讲中,决定作为“幸存者二代”传承这段历史。近三年来,他与全国各机关、各类院校座谈近百场,讲座对象包括幼儿园和街道党委。2017年12月13日,他和父亲受邀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待。
面对父辈经历过的历史,葛凤瑾表现出的却并非常人所想的义愤填膺。
2018年11月,他赴日本广岛参加第17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席间一位日本老兵的儿子专门找到他说:“我父亲曾经是日本老兵,参加了侵华战争,但直到临死都没提过这件事。我为我的父亲忏悔,向您道歉,不知道您的父辈能否原谅我们?”
葛凤瑾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承历史的记忆、把历史的真相向全世界传播,现在任务已经达到了,我代表父亲接受您的道歉。”
在出席各类活动时,葛凤瑾经常在胸前佩戴一枚紫荆花的胸针。“这不仅仅是南京市的市花——紫荆花,还代表着和平。它曾经被一个日本人移栽到日本去,在那里也开得很漂亮。我们想传达的精神就和这花一样: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而铭记历史也是为了珍爱和平。”葛凤瑾说道。
宁伟恒,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科长:“这里不是宣传仇恨的地方”
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接待科科长,宁伟恒见证了场馆的整个布展流程。据他介绍,展览的目的并非是把最悲恸的文字照片昭告世人,并非是保护保留地宣泄民族情绪,而是要用适合所有国籍和年龄的观众的语言,平和客观地呈现历史。“我们不希望在留言簿上看到很多言辞激烈的语言,更不想让这里成为一个宣传仇恨的地方。”
为此,展览在展品选择和布置上颇为考究,因为大屠杀残酷的回忆,10岁以下的孩子是不适宜观看的。太过残忍的展品被留在了档案馆中,尸骸遗址周围也砌起了半米多高的围墙,监护人可以让孩子进行选择性参观。
自2004年免费开放以来,纪念馆每年参观量已超过800万人。除了展馆日常的运营,纪念馆还带着文物们漂洋过海,在法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巡展。而走出国门的宣传,同样并不以宣扬仇恨为目标,更多是为了传达历史、警示世人。
宁伟恒表示,世界上的很多人还不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而这段悲伤的记忆,值得像珍珠港战役、奥斯维辛集中营、莫斯科保卫战等许许多多历史上惨痛的战争一样,被更多人铭记和反思。
“二战的历史不仅是南京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也是英国、美国、法国、苏联等很多国家的历史。我们宣传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人类这一命运共同体:为了人类不再重演悲剧,为了母亲不再担惊受怕,为了孩子们能快乐成长。”
陈秀,“战旗军旅文工团”成员:“铭记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复兴”
陈秀是南京一位退休的母亲,虽然年逾五十,在民间艺术团体“战旗军旅文工团”的演艺事业却让她颇具女兵般的飒爽英姿。
今年清明,这个文艺爱好者自发形成的团体编排了舞台情景剧《屠城血泪》,再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并在江苏省委党校展演。参加演出的演员平均年龄62岁,成员们共同排练了超过一个月。
陈秀介绍说,演出由三部分组成,除了再现侵华日军在南京暴虐罪行的《屠城血证》,第二部分《光照千秋》讲述救亡图存运动中的革命先烈事迹,第三部分《奋进新时代》则赞颂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
“有些血和泪,是永远洗不掉的,但我们也要向前看。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它不仅仅是我们民族的悲剧,也有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举办这些纪念活动,也不是为了宣扬复仇,而是为了让我们复兴的决心更加坚定。”陈秀说道。
如今,除了继续参与文艺活动,陈秀还报名加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社会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讲解员。她正引导参观者们望向纪念馆墙壁上的八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而这正是下一代南京人选择铭记历史的方式。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