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3.08
坐落于北纬22°33′,东经101°07′附近的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一条蜿蜒的木质小道,高大的中华桫椤林立两侧,它们的“年纪”已长不可考。伸手捉住一片叶子,背面叶脉处黑色的孢子清晰可见。悉心观看介绍的旅客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一员。路旁,一株有着粗糙灰色树皮的植物,长着带有皱纹的叶子,看似不起眼,却是傣族的神树、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毒物——“见血封喉”箭毒树。海拔低处的山谷平地上,4头白犀牛在阳光下的滩涂中栖息酣眠。它们取代了1957年在云南地区因捕杀而灭绝的印度犀,成为了这片适宜犀牛生存的土地上的新主人。一旁的树上,两只蜂猴正在树枝高处依偎而眠,它们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猴类,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划定的易危物种。
睡眠中的蜂猴(摄影:刘兆希)
对动物们来说,这里没有玻璃墙,没有铁丝网,每天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出现喂食和观察,以及一群群好奇的“两脚兽”人类来看他们。用于防止游客摔落的低矮栏杆,实际上并不能阻挡大多数动物流窜,因此提醒游客野生动物可能会与人抢食的木牌,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搜索“太阳河国家公园”,还能看见网友自发提醒自驾游旅客路上可能出现野生马鹿的贴文。在这里,游客们能感受到,生物们自由而自然地生活在他们归属多年的栖息地上,也由此流传出许多与人无关,而纯粹与动物有关的故事:猴王在和其他猴群打架时断了腿、长臂猿常常无视园方划定的边界去其他猴群撩架、每年都有太阳鹦鹉飞出园区监测范围去到山脉其他角落、刚放进园区的葵花凤头鹦鹉幼崽一天就被老鹰捉走一半多……
或许有人会问,面对这些情况,工作人员该怎么应对呢?回答是——什么都不做。正如《道德经》中所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做法看似与“野生濒危动物需要人类干预和保护”的预设冲突,但这种道法自然、反对过多干预的精神,正是生态保护所需的。
栖息在树枝上的太阳鹦鹉
“无为”,意味着放任生物的天性、顺应自然的规律。葵花凤头鹦鹉通身雪白,只有头顶有一丛红色的头冠。这在人们看来美丽的外表,却无法为它们在绿色的森林中提供保护色,进而为它们招来了老鹰的捕食。看似残忍的故事,背后却是千万年来自然演化形成的食物链。老鹰的捕食是天性,然而,一旦葵花凤头鹦鹉在幼年期能够躲过捕食者的追捕,在它们长大后,便少有捕猎者能够追上它们的踪迹——这一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人工环境中所不能完成的,也是人工培育的“野生”生物难以被放归野外的原因。如果为了保护葵花凤头鹦鹉而捕杀老鹰,可能反而会导致自然环境中生物链的破坏。因此,人类的“无为”,对生态系统来说,反而是遵循了自然规律的“有为”。
“无为”,意味着以动植物自身的利益为尺度衡量人类行为的界限。在园内行走,尽管只有一条路,却时不时需要转身、跨步、弯腰,因为园区保留了小径沿途经过的所有树木,为它们留出了生长的空间。园内,拥有《西游记》中那般“水帘洞”的“花果山”上,刚出生不到两个多月的小猴从树洞中扒拉出一根香蕉、用爪子剥开,蹲在山石上开始进食——夏季是森林中食物稀缺的季节,因此工作人员会监测动物们的每日情况,保证每只动物每日的投喂量不超过规定标准。但在食物丰富的季节,投喂就会大大减少,这是为了不让动物们丧失捕食的天性,进而失去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作为旅游景区,园区内虽然有投喂动物的互动环节,但是以禽类为例,为了控制它们每日的被投喂量,每只水禽每日参与互动不能超过10次。不因经济利益的要求,损害动物自身的利益,这正是以保护为目的的商业化运营的核心所在。
道路中心的树根和指示牌
“无为”,意味着在自然状态下建立人类和动植物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在太阳鹦鹉聚集活动的地方,抓起一把瓜子,就能收获一手的彩色小鸟;在小熊猫馆,坐在长椅上,身后就是活泼的小熊猫窜来窜去,时不时还会踩过人们的肩膀……正如园内标语所说,“没有动物的世界是没有活力的”,如何在一个没有人类过多干预的自然环境中,让野生动植物得以自由生存,这关乎如何重建人类在一个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的问题,也是此类森林公园正不断探索的方向。
2023年3月3日是第10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然而,联合国宣布,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日益加剧,全球有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也因此是宝贵的。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正是通过人类的“无为”,建构对自然有益的“有为”。更深一步,如何通过人类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和栖息地的“有为”,达到人与自然在不需要刻意的维持和保护就能和谐共存的理想中的“无为”境界,是人类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文字 | 郭文青
排版 | 郭文青、刘兆希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