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匈牙利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快速发展,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匈牙利支队由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新雅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先书院、建筑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组成,于6月22日至6月30日赴匈牙利开展为期9天的海外实践,全面了解中国与匈牙利及中东欧的交流合作,深入探寻匈牙利的历史文化。
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开设的全校通识荣誉课程,该课程旨在带领学生实地探访、深度沉浸不同国家和地区,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复杂性,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世界方位,明确当代青年的使命。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文明,匈牙利会如何应对?当外来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匈牙利又如何看待?这些内生与外来的文化张力,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保护与外来企业投资问题上。支队通过调研匈牙利历史文化遗产、参访当地报社与中资企业,不断求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如果说城市是驱动经济的引擎,乡村则是安放精神的圣地。怀着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关切,支队驱车前往了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村庄——霍洛克村。
霍洛克村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历史上几经大火烧毁,今人所见为20世纪初复原的建筑景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少民居成为了手工作坊、展览馆或餐饮店。政府将村落保护纳入专门规划,为参与乡村保护与开发的村民提供支持。
这一点从当地村民口中得到了印证。一位木工作坊的坊主告诉我们,自己与妻子十年前来此居住,在政府的补贴下经营着这家小店,出售自制的手工艺品。见支队来访,他格外热情,吹奏起自制的木头口哨,带队教师新闻学院的胡钰教授与之同声相应。店主激动地说:“Music is international language.(音乐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初见的生疏立刻被愉快的笑声所打破,清脆悦耳的哨声使陌异的心灵紧紧贴近。
文化赋予乡村性格,创意赋能乡村发展,霍洛克古村落将文创与保护融合,为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板。乡村要保留历史文化与本地人的生活,由此才能吸引外地游客;同时,乡村还需避免同质化与空心化,如此才能获得创新发展的力量。
托卡伊葡萄酒产区于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托卡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地标”(Tokaj Wine Region Historic Cultural Landscape)。带队老师新闻学院的张莉教授指出:“2021年正式生效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对中欧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托卡伊葡萄酒作为匈牙利唯一一个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首批受保护的欧盟地理标志产品,是我们了解中匈经贸发展的重要载体。”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先进的运输技术缺一不可,托卡伊葡萄酒被视为自然与人文、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产物。
支队首先前往托卡伊葡萄酒博物馆进行参观,在色香味俱全的展览中了解了托卡伊葡萄酒的生长环境与前世今生。为获得对酒文化更全面的理解,支队深入葡萄酒庄园,在地下酒窖中获得了独特的品酒体验。
当透明的琼浆在幽微的烛火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液体黄金”的历史在讲解员的叙述中徐徐铺开。从王公贵族的专属到被端上四海游客的餐桌,“王者之酒”历经沧桑而愈发醇厚,承载着匈牙利百年兴衰沉浮。
年轻的匈牙利讲解员是一名心理学系的大二学生,他告诉我们,他对东亚文化很感兴趣,最近在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电影文化。匈牙利与中国的历史以这种奇妙的方式在古老的酒窖中相遇,两国青年因葡萄酒而结缘。
行程中,胡钰教授说:“打开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打开一本书,二是打开一瓶酒。”书和酒,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如酒,在时间中发酵,由岁月赋予韵味与回香。
匈牙利民族报(Magyar Nemzet)每周发行六期,是匈牙利最古老和最大的政治报纸之一。负责外事报道的副部长David Laszlo作为报社代表对支队的到来表示欢迎。
David向支队介绍了当前匈牙利报业的整体情况,以及民族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外媒对匈牙利的报道也存在扭曲事实的情况。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支队同学提出了关于“新闻客观性”“新闻自由”和“中国企业投资”等问题,David也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情况与支队成员展开了讨论。双方都通过此次交谈开拓了视野,增进了对对方的了解。来自建筑学院建筑系大三年级的本科生蒋雨函说:“这次交流使我意识到,距离的远近会影响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事件的关注点。由于祸不及身,有时我们只会从抽象的宏观层面关注国际事件的影响,而忽视了具体个人所遭受的灾难与不公。今后在关注新闻事件时,我会更加关注具体的人。”
走出中国看中国,中资企业便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早在本世纪初,华为就开始迈向全球,并于2009年在匈牙利建立欧洲供应中心,为欧洲客户提供有竞争力供应保障,支撑客户及华为在欧洲的商业成功。
为了解中国企业海外生存状况,支队来到了华为欧洲供应中心,中心负责人梁金果先生和团队成员热情招待了我们。他简要介绍了华为公司的概况、供应链在欧洲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供应链通过构建数字化能力以应对当前各种不确定性,指出华为聚焦于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当被问及公司如何管理国际化的员工团队时,梁先生回答说,首先是尊重文化差异,以遵守各地区的劳动法为底线,核心是抓住人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在他看来,文化差异更多体现在沟通方式和思维模式上,管理者需要掌握跨文化的沟通技巧,使员工理解工作任务的意义,鼓励员工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华为的国际化探索得到了支队成员的点赞与认可。人文学院外文系大三年级的本科生贺欣悦说:“华为使我意识到,中国企业已经在出海的路上走出了很远,其责任与担当已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彰显。”
在匈牙利,华为设有三个工厂,其中帕蒂工厂为华为与比亚迪合作所建,主要生产无线、网络与数字能源产品。在穿戴好防静电衣服后,支队进入帕蒂工厂参观。在这个工厂里,我们看到了不同肤色的工人,也看到了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设备。工厂负责人介绍,这些设备在减少劳动力成本的同时能够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产品质量提供更高的保证。
走出车间,胡钰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思考:“在智能制造时代,我们必须做更智能的创造者,否则就会被机器取代。”
巴拉顿湖是中欧最大的湖泊,被匈牙利人亲切地称为“匈牙利海”。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巴拉顿湖吸引了大批游客,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地人以薰衣草为主题搭起市集,以人文景观映衬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游览体验。
在这里,支队成员与白天鹅不期而遇,在碧水清波旁自在徜徉,于寥阔星空下分享感想,深刻体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言的真谛。
霍洛克的传统民居、托卡伊的陈年佳酿,都是匈牙利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注脚;报社座谈的轻松互动、华为工厂的高效运转,都是匈牙利现代社会包容开放的体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匈牙利如何以合作推发展、以开放促繁荣?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支队将围绕这一问题进一步展开探索。
供稿 | 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
以匈为窗·走进中东欧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