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18.06
“ 5月29日,经共青团清华大学研究生委员会、校研究生会公示,我院胡钰老师获评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奖。”
胡钰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会长。曾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科技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新闻出版界别)。著有《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新闻与舆论》《科技新闻传播导论》《新闻理论经典著作选读》《水木烙印》等著作。曾获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战略研究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合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合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著)、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清华大学朱自清语言文学奖等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课题、国家艺术基金课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课题等课题多项。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胡钰老师把握时代大势,开创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伊朗、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调研。他精心设计调研内容,联系实践资源,保证安全出行环境。在实践途中,他提议建立临时党支部,通过党组织生活引导学生“走出中国看中国”。
胡钰老师与学生在海外实践
在蒙内铁路疾驰的列车上,在伊斯法罕临近午夜的草地上,在阿布扎比大清真寺的廊道里,他与学生们畅论古今,为学生开启全球视野,坚定中国立场,阐述清华观点。他说:“希望同学们掌握真正的全球视野而不仅仅是欧美视野,掌握真诚的跨文化尊重而不是对弱者俯视、对强者仰视的跨文化摇摆。”他希望培养学生们成为“一带一路”上的跨文化传播使者,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到世界最需要的地方去。
融合创新,独立思考
胡钰老师在清华国际金融本科、新闻学硕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的学习里积累了多学科知识,又在中央媒体、中央政府新闻部门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为其在以中国特色新闻学为核心的科技传播、企业传播、国家形象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学术发展积累了坚实基础,累计主持并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和十余本著作。
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要多读多思多写,逐字逐句地帮助研究生们修改论文。今年寒假,胡老师自费引荐3名研究生前往加拿大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在海外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进行国内国外双导师辅导,胡老师每天克服时差,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在他的引导下,研究生们持续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成果。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多人次获得校、院级优秀论文。
亲切随和,平等交流
胡钰老师是新闻学院学生们遇到困惑时最先想到可以求助的人,成为学生们特别喜欢的引路人。在新闻学院有一个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师生交流平台——“清新一刻下午茶”,胡钰老师就是活动的发起老师,从2016年10月至今,他已经参加过10余场活动,并发动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这个活动非常关心“学生”本身,胡老师每隔几周会在这里和同学们小范围、长时间、无限制地交谈,聊时事、谈学业、话人生,同学们任何想聊的话题和困惑,都可以和胡老师自由分享,寻求指点。胡老师讲实话、善分析、会总结,从他自己在清华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出发,为同学提出最诚恳有效的建议,参加过的同学都由衷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任何同学约胡老师,他都是“凡约必见”,他的办公室里总传来与学生交谈的细语声。
胡钰老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从心出发,育人为本
引导学生们立大志向、有大视野、践大德行,做新时代的新青年。胡钰老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心出发,以学生视角,引导学生塑造全面人格。他对他的学生们从不设立单一的“优秀标准”,坚持并很好地践行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从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出发,提供多元化、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于是在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了清华“丝路新探”海外实践的发起者;有的发起组织首都高校学生文创联盟;还有多位包括国防生在内的优秀“双肩挑”辅导员,在学习工作中传承清华“又红又专”的育人传统。在他的学生里,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也有苏世民学者。他不要求学生们做一样的事情,但希望学生们都有“使命感、创新力、文化味”,要有内生的、持续的奋斗激情。
本届“良师益友”评选自 2018 年 4 月启动,经我院研究生广泛提名,各党支部组织投票后,胡钰教授获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奖。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