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8.06

文明等级的扩散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读书分享清华传媒评论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作者:原艳飞

5月9日,“清新书院·猫头鹰读书会”第二次图书分享会在清华大学宏盟楼举行。读书会成员就刘禾主编的《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这本书展开分享讨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希光老师作为点评嘉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心得。

主要分享展示

本场读书会由17级博士生张虹和17级博士田香凝担任领读人。张虹同学通过阅读,从文明等级何以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政治无意识、全球历史、文明等级与世界秩序、文明等级论的扩散轨迹以及全球史研究的学科启示几个方面为大家梳理其阅读的章节。田香凝同学则从西洋镜中的女性、“关注他者的人类学话语”、语言等级与晚晴“汉字革命”、植物研究中的“词与物”四个部分展开讲述。

张虹同学认为这本书将文明放置于历史发展的框架之下,从而使我们反思:中国现代的发展是否也被西方所创造的“文明”的话语所裹挟?正如郭双林所言,文明不是一个普通的中性概念,而是西方社会(主要是英法等列强)表达自我意识的一个专有名词;文明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词汇,其背后隐含着一套话语系统,一种影响深远且广泛的等级理论,与其相对应的是西方社会想象中的一种世界模式。这本书也启发我们要开拓多元学科理论对话的可能性渠道。与此同时,学科研究中要充分理解全球化的历史时空与本土的传统、现实和未来的联系。最后,聚焦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史学研究可以更多的关注诸如《清议报》、《国闻报》、《新青年》等报章杂志中关于“文明”传播与想象。

张虹同学发言

田香凝同学通过对部分章节的梳理,认为这本书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同时这本书可能存在各章节论证方式同质化的问题。即这本书运用知识权力理论消解西方现代所有学科的“客观性”。最后,她提出,学术研究是否能够有预设立场?先立靶子再开枪的写作是否符合历史研究?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如何避免自身也陷入新的文明等级论的偏见?

田香凝同学发言

思辨精粹

梁骏:刘禾老师编的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无论是从全球史研究的视角看,还是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看,都有很多收获。在我看来,这本书对于文明等级的探讨 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看做是对西方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叙事的一种批评。问题在于,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命题的时候,会不会像《启蒙的辩证法》 里所说的那样:于不自觉中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即在批评这种西方文明等级论时,造成对中华文明的过度阐释?特别是在当下新全球化的形塑时期,如何平衡全球和本土的文化关系。看似老生常谈,但的确很有必要。尤其是我们学新闻传播的,我很赞同史安斌老师在我们博士课上提到的观点,就是现在的全球传播,可能不仅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更需要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验

同学们在交流

嘉宾点评

李希光:“什么是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和新闻研究一样要区分truth和fact。我们常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是历史的第一章,但是在很多意义上新闻也好历史也好,如果历史本身就是事实,那就无需有历史学。正如新闻事实也有constructed fact and mediated fact一样。历史学本身存在其需要探索的深度。

今天我们在这里从历史的现象出发思考文明等级论,其实有一个现代性的前提和语境。现代性有哪些话语呢,我认为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科学理性、妇女权利、人权、法律、民族自决以及宗教信仰自由。

从我之前的田野民族志经历来看,现代性话语中存在诸多无法框限和解释的诸多命题。如中国是否存在启蒙(enlighten)?启蒙这个词和刚刚提到的五级文明论划分中的最高等级“开化”是一样的enlighten,比civilized还要高级。中国的启蒙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但是文明不承认传统。这是二者的差异。传统就是反现代性的,传统如鱼之水,让鱼脱离水进入现代性,还可以存活么?

从西方媒体对我国西藏的污名化等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来看,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本身也是文明论的一个表现,在现代性的范畴下,民族国家观念冲击着中华民族的“天下”观。天下观的核心是自洽的、睦邻友好的朝贡体系,千百年来,巩固疆土,邦交友邻是一个很好的国际外交和央地关系的治理手段和智慧。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出现民族国家,就会产生国与国之间界限的划分,从而产生文化交流上的不便。反观中国,从新疆到西藏到蒙古,都是民族国家衍生出来的问题。

不同的国家倚靠着不同的文化。联合国人权宣言起草委员会的副主席张彭春在联合国人权宣言的表述上强调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文化不能接受“人人创而平等(all are created equal)”,应该是“人人生而平等(all are born equal)”。“created”包含了宗教的色彩,而东方文化认为个体是父母创造,而没有“被上帝创造”的概念。这就告诉我们现代性的话语中裹挟着意识形态,我们需要警惕

李希光老师点评


编辑:ba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