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3.08
7月24日下午,第六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开展第二次课程,题为《国际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表达》。课程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主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陆洪磊主持。
李希光教授
李希光教授首先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关系。一方面,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体现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近现代以来知识界思维方式的一种质的转变;另一方面,西方一直在力图将其欧洲地方性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标准推广成全人类的价值体系和标准,我们正处于西方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全面渗透我们生活的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寻求、探索和生产新知识的重要一步。这是对中国现代性、中国传统和中国价值观的呼唤。因此,当我们思考和构建未来时,它不应该是普世的,由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延续和传统的继续,人类的未来将是保持地方性的传统。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未来与之息息相关。中国的未来不是西方化,而是回归自己优秀的传统。如果中国从文化中摈弃传统,中国就将四分五裂,一无所有。如果中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文明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会尊重其他国家的道路和发展模式,承认秩序和文明的特殊性与多样性。这些多样化文明之上的更高阶是万法归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李希光教授批判性地反思了 “中国式现代化”(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人类文明新形态”(a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和“人类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等三个关键概念的翻译和有关文明自信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第一次从西化中分离出来的现代化。中国提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中国的普通民众到精英,在他们的信仰、言行、生活和工作中,还能看到多少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中华灵魂?我们日常生活的文明记忆在哪里?中国如何通过我们的道统和价值观,证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重获中国人的历史自信、精神自信、灵魂自信和思想自主?这些问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给我们提出的重要的研究课题。
李希光教授通过剖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指出,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解释当今世界的混乱局面,只会在人类社会造成更多的隔阂,我们需要超越西方现代性叙事。一是中国必须从过去的与美西方的国际话语接轨的对外宣传能力建设转变到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要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成功的经验,并将其转化成知识的创新与生产,在理论上塑造自己的话语、设计自己的概念,将其推向世界舞台,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话,逐步实现世界舆论在观念领域的力量平衡;二是中国知识界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经济援助,也要开展知识援助、智力援助和制度援助。特别是通过知识生产,通过媒体、学界和交流,向世界各国思想界和知识传达和灌输有利于维护多极化世界的概念、观念、理想和价值观,推动中国话语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最终形成一个能够支撑“世界人民大团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秩序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三是我们要联合世界各国媒体,制造一个世界人民大团结的“世界舆论”,争夺美国在世界上的文化领导权,削弱美西方所谓国际媒体和国际舆论的霸道;用独立自主的思想、观念、理论和概念来创造新知识、提出关乎到占这个星球90%以上人口的真问题和解决真问题的真方法。
李希光教授回顾了以国际传播为起点的清华新闻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有关新闻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新闻学更多的是依靠悟性和智慧的判断,新闻学用人文的、人性的和人道主义的视角,培养讲故事的匠人和艺人;在大文科背景下,新闻学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准专家”和“准学者”,新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媒体水平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中国学界亟需面向中外精英,生产有关真实的中国和真实的亚洲的普及性学术读物或者是学术性的畅销书。新闻记者是一个高门槛、高智慧的职业,既要有历史的眼光,还要利用其对现实政治的知识和敏感,把政治、军事、宗教、经济和文化冲突与和解结合起来进行写作。他提出,当今中国最缺乏的不是八卦记者,而是国家和国际大事的叙事者,媒体人要讲好中国故事,须知“谁是中国人”、“作为天下地中海的中国”、“中国的神性——逐鹿中原”、“中国的天下秩序”、“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华文明面临的挑战”等人文知识。
学员交流
撰稿|张芳丹
图片|王 彤
编辑|林毓菁
审核|陆洪磊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