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24.01

「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回顾|凯瑟琳·刘:创伤文化和公共领域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作者:清华传媒评论

12月8日,“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活动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本次午餐会邀请了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凯瑟琳•刘(Catherin Liu)教授作题为《创伤文化和公共领域》的学术讲座。我院院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沫潇受邀主持本次讲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王君超出席活动并致开场白。


本次讲座聚焦于创伤文化议题在西方兴起的历史背景与当代现象。凯瑟琳·刘教授探讨了从宫廷社会、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再到当代个人创伤表达的变迁,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审视了西方创伤的文化政治。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不同高校与工作单位的硕博研究生和媒体从业者到场学习交流。

图片

凯瑟琳教授作学术午餐会分享

图片

刘沫潇老师主持午餐会

图片

王君超老师作开场介绍

凯瑟琳·刘认为,在美国自由主义的现状下,公共/私人边界越来越模糊。在西方高度自由主义时期的1789年到1970年,公共权力被授予那些能够将个人苦难藏在内心的理性的人。今天,美国的自由主义和它的宣传结构却要求袒露心扉而非公共领域的理性。

凯瑟琳·刘回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变迁,为我们呈现了创伤表达与社会变迁的不同联系。在欧洲古代的宫廷社会中,自我塑造和取悦宫廷成员是社会互动和正式仪式的关键。而在诸如伦敦咖啡馆等17世纪后兴起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里,男人们聚在一起讨论商业和时事。理性和信息受到重视,识字、资本所有权、教育、公开辩论、理性推理能力是公共领域的重要标志。凯瑟琳·刘提示说,西方的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是建立在个人苦难和公共生活之间有严格界限的观念之上的。精神创伤应该被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因为它是参与公共生活的障碍。

图片

凯瑟琳教授进行讲座分享

凯瑟琳·刘提醒听众,现代的创伤文化是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连接起来的。她回溯了当铁路在欧洲工业革命快速发展时,社会出现的一种称之为铁路脊柱(railway spine)的神经损伤。在19世纪,这种个体损伤主要发生在乘坐火车的中产阶级旅行商人身上。相较于有关铁路事故的记载,当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工业流水线中工人遭遇的剥削,而后者作为工人阶级的集体苦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得到了重点关注。

在凯瑟琳·刘看来,公共话语中的创伤文化促进了一种基于个人苦难的意识形态。个体化的创伤文化破坏了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政治和历史基础。在越南战争、反文化运动等冷战的历史背景下,创伤文化表现为“个人就是政治的”,个人层面的痛苦视为政治斗争的优先场所。从冷战末期的八、九十年代以来,它一直在进步政治的幌子下不懈地努力使公共领域去政治化。 

图片
图片

与会同学认真聆听教授分享

认同政治由此成为西方世界的核心。在过去二十余年中,不同族群都在书写个人创伤的叙事,引发大众共鸣。在西方的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中,创伤以品牌(branding)、叙事(story telling)等方式被不断呈现。美国兴起了名人在公共领域公开展示个人苦难的现象。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青年的创伤文化依然缺乏工人创伤的视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与谈人和凯瑟琳教授进行讨论

图片
图片

与会同学积极与教授交流

讲座结束后,凯瑟琳·刘教授和刘沫潇副教授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纪录片导演孙蕾蕾围绕讲座内容进行讨论。与谈人们就社交媒体创伤文化的呈现、媒介爆炸语境下创伤景观的负面后果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最后,凯瑟琳·刘教授对现场同学的提问逐一进行了解答,并针对其在国内新近出版的著作《美德占有者:对抗专业管理阶级的案例》(Virtue Hoarders: The Case against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ial Class),和作为译者之一的我院院友、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张焱一起介绍了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图片

张焱老师介绍教授新近著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术午餐会现场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在共进组委会提供的免费午餐同时,开展深度的学术交流。

供稿丨冯韦隽

排版丨黄宇珂

摄影丨黄宇珂

审核丨陆洪磊 刘钊宁 林毓菁 张子涵

图片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