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24.01

清新书院·猫头鹰读书会回顾丨《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作者:清华传媒评论
图片《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

12月6日,本学期第二期“清新书院·猫头鹰读书会”在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3301举行,阅读书目为项飙所著的《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

本次读书会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霍宗毅、23级博士研究生冯韦隽、22级硕士研究生陈素与23级硕士研究生陆庆悠共同领读,同时特邀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虞鑫作为点评嘉宾。

内容概述

《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是作者项飙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研写作而成,2012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信息技术(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猎身”体系是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为适应全球资本快速流动而构建。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在高新科技产业领域,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转,那么劳动力是怎么被调动、被管理来适应这一状况的?书中详细描述了“猎身”体系如何运作,印度的技术劳工如何融入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产业和资本体系中,及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

同学领读

陈素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何为“全球‘猎身’”(Body shopping)。书中指出,该现象是一种立足于印度但全球运作的一种IT劳动力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全球的高科技中心——“硅谷”的辉煌,是通过对IT劳动力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分配来实现的,而这一过程与印度农村里看似和IT毫不相干的妇女儿童密不可分。陈素还为同学们介绍了猎身的政治经济背景,回答了“信息资本主义何以猎身”的问题,并且根据当前信息产业跨国劳工问题的新现象作了案例补充。

图片

陈素同学进行分享

陆庆悠的报告从微观角度,聚焦在印度如何生产大量IT劳动力的问题上。陆庆悠表示,猎身体系的成功秘诀在于实现了全球化扩张和地方性渗透的结合,全球流动的专业人才是依靠地方的教育资源、家庭制度等方面不断再生产出来的。而部分种姓在投资IT教育中获益,印度乡村小康之家渴望借此“跳出农门”。同时,嫁妆制度和家庭网络中人的商品化也促使猎身现象不断发生。

图片

陆庆悠同学进行分享

霍宗毅从波兰尼的《大转型》中关于“嵌入”的论述出发,指出理想中的“去嵌入化”意味着“资本的自由流通惠及全世界”。而项飙的研究证明,“世界资源交换后所形成了‘马太效应’”,以及“资本全球化过程中永远无法去嵌入化”。始终变动的猎身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各层级之间剩余价值向上汲取与资本运作风险向下转移的相互作用。随后,霍宗毅还介绍了劳力行的生成原因和运作逻辑。面对劳力行的管理和压迫,工人自身的偏好、侨团内部的控制方式和劳工群体的分化等因素抑制了IT工人反抗劳力行的可能,导致维护现有体系的机会成本远远小于打破现有体系的机会成本。

图片

霍宗毅同学进行分享

冯韦隽在几位同学报告基础上,从“回归劳动”的视角总结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劳动与生产问题。他认为,信息资本主义中心对边缘地带的榨取实际上是历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延续,但看似“高科技”的IT行业背后的劳动密集型现象,实则是信息产业资本扩张与印度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条件相遇的偶然结果。冯韦隽借用萨米尔·阿明《自由主义病毒/欧洲中心论批判》中的观点分析道,信息产业的个体成功叙事促使印度IT工人不断移民,但无法根本上改变母国的斗争条件,同时也难以形成阶级团结来推翻信息资本主义的等级秩序。最后,他还结合本书序言部分提及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为在座师生作了阐释。

图片

冯韦隽同学进行分享

图片
图片

同学们聆听分享并交流提问

老师点评

图片

虞鑫老师在现场点评

在领读人报告结束后,虞鑫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并就《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拓展。虞鑫认为,项飙本书的研究不止步于民族志的“深描”工作,而是始终存在一个核心的问题意识,因此能够从具体经验抽象出简洁、单一的理论论述。

在当前IT工人愈发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当下,本书提示我们重访信息资本主义的经典问题。虞鑫以“数字移民”为例,邀请同学们思考:流动、远程的在线工作如何被嵌入到临时的就业系统?该劳动组织模式何以可能?高创新工作的数字游民生存发展的另一面,其实是大量低创新工作被技术替代。从新近的趋势回到本书,项飙为我们展示出信息技术和劳动的关联;而劳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念和人的类本质,在信息资本主义的人机关系中如何展开,是值得研究的对象。数字劳动研究不能仅仅关注数字经济活动中广义的在线参与,需要回到政治经济学中重新把握劳动问题。

虞鑫还表示,本书分析了生产实践意义上而非技术哲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通常将目光聚焦在媒介内容之上,容易忽略背后结构性的、物质载体的中心化问题。虞鑫引用对推特平台“占领华尔街”的话语框架与标签的研究指出,不均衡的在线讨论反映了边缘网络的优势理论,中心-边缘的结构不但体现于宏观产业层面,还体现于内容生产上。因此,未来的研究者应当更多关注政治经济结构与劳动的物质性。

图片

读书会现场合影

文字丨冯韦隽

图片丨黄宇珂

   排版丨黄宇珂

审核丨陆洪磊 林毓菁

图片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