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9.04
作者:金兼斌
被技术型塑的人类
人类、技术与媒介主体性———麦克卢汉、基特勒与克莱默尔媒介理论评析
作者:吴璟薇, 曾国华, 吴余劲
摘要:近五十年来,讨论人与媒介和技术关系的媒介学研究发生了重要的理论范式转折。先前以技术为核心、着重技术的决定力量的视角,逐渐转向以媒介本体为核心的视角。本文沿着媒介理论的发展脉络,从理论叙事的本体论角度出发,以麦克卢汉、基特勒和克莱默尔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的媒介思想为主线,对媒介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和评析。
麦克卢汉强调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机械化的传播过程中,狭义层面上的人的主体性消失,媒介成为人的延伸;基特勒认为传播渠道仅仅只是物质技术的体现,他更关注“传播的物质性”和技术的自主性,从而开辟了一条从媒介发展的历史条件、权力与话语,以及传播的结构来理解媒介的研究路径;克莱默尔则借助“信使模型”的比喻来强调媒介的中介作用,认为机器是符号“中介功能”的体现或者“形式化过程”的结果,更加突出一种“去人类主体性”的媒介观,她构建出一套更为宏大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并不区分技术与人,也不强调技术的决定力量。
上述三位代表学者的理论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探讨人与技术和机器的关系,以及其中的伦理和价值观问题,技术变迁如何改变媒介与人的关系等“技术—社会”话题具有重要的时代紧迫性与启发意义,也将为中国的媒介研究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创新提供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媒介理论;基特勒;麦克卢汉;克莱默尔;物质性
作者:西皮尔·克莱默尔
翻译:吴余劲;叶倩;吴璟薇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个不同于麦克卢汉、基特勒和哈贝马斯等的媒介研究新视角。“信使模型”更加突出了媒介的居间角色和中介本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言者/听者”“传者/受者”的二元对立;作者关注的不只是具体的媒体形式,而是媒介性这个根本概念。通过对图表、图形、日晷等书写平面技术的分析,作者展现了平层化的文化技术是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之间,手、眼、心之间,将不可见之物譬如理论和心灵转变成可见可感、可以动手操作的对象,并产生了新的认知和知识。这些分析将深化我们对“何为媒介”的本质性理解。
关键词:文化技术; 媒介; 书写平面; 数字界面; 媒介哲学;
作者:N.凯瑟琳·海勒
翻译:黄斐
摘要: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争辩:一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认为机器人也应当被纳入衡量的体系当中。本文以STA(感知—思考—行动)范式为讨论基础,并以一系列研究来证明:人类与机器人难辨彼此的可能性未来,在这一未来图景中,机器能比它们被认为的更具创造性,或者人类直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机械性。机器人和人类共同成为一个二元体系使得他们成为彼此的衡量尺度。
关键词:后人类; 智能机器; STA范式;
智能技术与数字媒体革命
作者:约翰·基恩
翻译:刘沫潇
摘要:理解这场未竟的、以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机器时代革命,需要把握以下十个相互关联的主题:一、新机器时代没有先例;二、智能机器系统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塑造和扭曲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协商以及在周围的世界中行动;三、人类有一种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的集体天赋;四、技术的悲观者和乐观者一样,都是人类优越性的共同信仰者;五、越来越多的智能“协作机器人”和深度学习机器终将来临,这必将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六、人工智能的完善存在实际障碍;七、由于人类无法控制或与超级智能机器沟通,可能会引发灾难;八、权力是理解这场革命的必要术语;九、机器人技术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十、当涉及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民主的概念不可避免。
关键词:新机器时代革命;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权力; 民主;
作者:张虹;熊澄宇
摘要: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介研究,广义地将新媒介视为一个社会发展时空中的概念,以此构建考量新媒介产生、演进、趋势、影响的学术史框架。从新媒介、人和社会的角度思考理论的继承、流变和发展,可视为一种脱离了技术绝对论与媒介中心主义的审视视角。本文认为,新媒体自身、新媒体与人的关系、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新媒介研究重要的三个面向,以此梳理新媒介研究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以期在传播学各流派之间架构理论穿梭与对话的可能性,以在宏观时空里理解媒介、人与社会。
关键词:新媒介研究; 媒介史; 受众研究; 互联网社会;
新闻专业性、算法与权力、信息价值观:2018全球智能媒体研究综述
作者:师文;陈昌凤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地嵌入媒体生产、分发、互动反馈的各个环节,与原有的行业理念和实践发生深度交互。本文基于2018年全球范围内的百余篇智能媒体的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7个研究方向,即智能技术与职业新闻理念、用户与算法可信度、信息环境多样性、智能化技术参与互联网信息治理、算法与权力、算法机制与信息价值观、透明度与算法问责机制等,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而探讨全球视野下智能媒体研究的宏观趋势,以期为国内学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媒体; 算法; 价值观; 媒介伦理;
“后西方、后秩序、后真相”:传播学的重新想象
作者:史安斌
作者: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
翻译:刘沫潇
摘要:正义是美好生活中的关键概念。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新媒体的核心道德规范可以说是正义。互联网系统的全局结构需要一个将正义作为内在价值的国际定义,而不是将其作为由民族国家惯例所决定的正确合法性的标准概念。报应与分配的权利秩序正义是西方社会的传统框架,而无边界正义的新理论指向了一个不同的方向。内在价值作为基础和原因先于授予的法律程序。在数字技术时代,正义需要艺术、音乐、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帮助,才能发展出对存在的非技术理解。
关键词:正义; 程序正义; 工具主义; 道德; 内在价值;
书评
“媒介化”: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实践——兼评《媒介消费与公共联结的未来》
作者:骆世查
摘要:数字媒介革命业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领域,但在数字媒介革命的技术基础之外,人们使用媒介的日常习惯却被忽视。媒介变革的速度与行为习惯的惰性往往形成张力,因此媒介技术更需要放到日常语境中媒介实践的习惯上来研究。近年方兴未艾的“媒介化研究”在政治、宗教、游戏等领域多有探索。本文选取媒介化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媒介消费与公共联结的未来》进行述评,从实践入手考察媒介与社会关系。这本著作在对媒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回应了对英国民主参与未来的诸种担忧:在政治进程中是否存在广泛脱离公民的情况?数字革命是否加剧了公民参与度的持续降低?在社区衰落的现实面前,又如何重新联结社区与社区之间,以及社区与公民、政治进程之间的需求?最后,报告从媒介素养、媒介角色、媒介议题等方面给出了改变政治冷漠、激发公共联结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媒介实践; 日常生活; 公共联结; 媒介化;
纪念
作者:格雷厄姆·默多克
翻译:陈思博
摘要:为了纪念对传播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丹尼斯·麦奎尔, 2018年在美国俄勒冈举办的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年会专门举办专场研讨会,来自英国、荷兰和美国的多位曾与麦奎尔有着长期紧密合作的学者,通过照片展示了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影响,追溯了这位传播学者的学术贡献。英国学者格雷厄姆·默多克讲述了他与麦奎尔的诸多轶事,评价了麦奎尔在传播学理论中融合英美与欧洲各国的理论,以及他的研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格雷厄姆·默多克在会议讲稿的基础上,专门为本刊撰写此文。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