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18.07

三连是人民一颗星 ——大功三连以优良传统育人纪实

来源:摘选自硕士生毕业论文 作者:门良杰


摘要

该新闻作品着眼于大功三连这个陆军标杆连队,通过讲述该连官兵在不同年代的经历,全面展现其自 1937 年成立以来“爱民如亲”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呈现了该连以其八十年优良传统培育官兵的经验做法。

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以军官杨明的视角为明线,讲述了他从初到三连任职直至成长为连队指导员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他个人对于连队“爱民如亲”优良传统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也参与了三连以优良传统教育官兵的过程。

以大功三连的历史为暗线,呈现其“爱民如亲”优良传统在不同时期的传承和发扬,侧面呈现了该连组建、发展的辉煌历程。

本文在展现该连优良传统及以传统育人这一过程的同时,尝试回答人民军队“为了谁”这一问题,并以三连的优良传统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人民军队为人民。

“报告!”

三排长杨明敲响了指导员房间的门。得到允许后,他齐步走到指导员赵晓明对面站定,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报告指导员,这批新兵我带不了,请求调整岗位!”

原来,杨明是来向指导员“辞职”的。

1.1 新兵排长的困惑

2009 年 11 月,刚从军校毕业不到半年的新排长杨明,被指导员选中去担任新兵训练骨干。新兵训练是部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带兵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为连队培养出一批新鲜血液。

起初,杨明把这项任务当作连队党支部对自己的信任,带着“舍我其谁”的骄傲感投入了工作,可这才短短一个月,他就打起了退堂鼓。

事实上,也难怪杨明退缩。2009 年入伍的这批新兵,大多都是 90 后,全排 33个新兵,第一天晚上就哭了五个,其中两个任凭班长排长苦口婆心地劝说,就是要回家。河南兵余文浩和福建兵卢国中,只因为在炊事班争个洗碗的水龙头,竟差点动起手来。

更让杨排长头疼的是,他找这 33 个新兵逐一谈话,了解了他们的“入伍动机”:有初中毕业泡了四年网吧家里实在管不了的,有高二打架被学校开除的,稍好一点的,就是几个大学生士兵,选择到部队,是因为看中了退伍之后的各种福利政策。

杨明毕业时被评为装甲兵步兵学院的优秀学员,有着优先选择工作单位的资格,他便果断选择了“大功三连”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标杆连队,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竟然一到岗位就遇到这样难啃的骨头。

“都说大功三连的新兵是挑过来的,怎么都是这样?”杨明实在担心自己带不好这批新兵,思前想后才决定去连部找指导员。

指导员赵晓明没有同意杨明的“辞职”,而是首先肯定了他通过谈心来了解战士入伍动机的做法。赵晓明说:“新战士来当兵的原因五花八门,这很正常,而当兵真正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正是他们需要在部队慢慢懂得的,是我们要教给他们的。”

听了指导员的一席话,杨排长似乎明白了。 “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这个问题也确实不是这些 90 后们一到部队就能懂得的。他想到自己刚来三连参观荣誉室时的感受:“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大功三连以其八十年历史回答的,不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吗?

1.2 为了人民的解放

为了人民的解放,我们热血洒疆场,时刻听从党召唤,高举火红战旗奋勇向前。

任凭风云多变幻,惊涛骇浪志更坚,时刻听从党召唤,高举党的旗帜奋勇向前。

向前!向前!向前!

——大功三连连歌

“1937 年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一些爱国青年学生、农民、退伍军人在河北省定兴县钟家店组织起来一支抗日武装。”由于历史资料缺失,在大功三连的连史里,关于连队组建的过程只有这句简单的陈述。

长久以来,三连官兵对于连队起源的了解,也仅限于这 57 个字。直到 1997 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找到连队,才揭开大功三连组建之初的诸多细节。

1937 年,张德生 14 岁。那一年冬天,在他的记忆中,似乎来的特别早,也特别寒冷。

张德生出生在河北定兴一个叫钟家店的村庄,虽然从未见过自己的母亲,但父亲的慈爱仍让他觉得,自己的童年时光大多是快乐的。

“每天除了跟父亲上地里干活,就是和朋友们玩儿。”如今,年近百岁的张老仍记得“捉鬼子”这个游戏。其实就是捉迷藏,藏的一方叫“鬼子”,找的一方叫“好人”,好人捉到鬼子后,都会又蹦又跳地叫喊:“抓到鬼子喽,抓到鬼子喽!”

那时,或许只有几个年长些的孩子知道,游戏中的“鬼子”指的是日本侵略者,但张德生并不知道,他们天天捉的“鬼子”,就要来了……

自 1937 年 7 月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以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妄图霸占整个华北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下一个目标。位于平汉铁路沿线的定兴县是日军向南推进的必经之地,不久之后也沦陷了。据定兴县县志记载,“1937 年 9 月 18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定兴县,建立日伪政权——定兴县公署。”于是,定兴城里一批不愿在日本治下低眉顺眼的人们离开县城,散到周边各地,其中的十余人便来到了钟家店。

“我家后院有间空屋子,父亲就让他们住了进来。”张德生说。

正是这些住在张家后院的城里人,在钟家店拉起了一支叫做“三区队”的队伍,这支队伍便是如今享誉全军的大功三连的前身。

三区队成立后,张德生的父亲张永民也加入了。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筹备,1938年元旦一过,三区队便接到了赴徐水地区作战的任务。

启程时,张永民也曾考虑把张德生送到邻居家,可从未离开过父亲的张德生执意不肯。就这样,这个连“鬼子”是什么都不清楚的 14 岁少年,跟着父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渐渐地,张德生才知道,“鬼子”是掠夺国土、残害同胞的日本侵略者,而他随父亲加入的“三区队”,是专门打鬼子的。只有把鬼子赶走,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刚开始我们其实不直接打仗,因为什么武器都没有啊。”张德生跟着队伍离开钟家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活动在定兴、徐水地区的铁路和公路沿线,“当时就是拆铁轨、拆桥、炸公路,拦住小鬼子不让他们走。”

位于保定北 7 公里处有一座杨村大桥,是出保定向北的必经之地。1939 年初的一天晚上,三区队接到拆桥的紧急命令。原来我军正在桥北与一波敌人战斗,而驰援的日军正在开往杨村大桥的路上,企图增援桥北的敌人。

离杨村大桥最近的我军部队就只有三区队的 50 余人,接到任务后,队长意识到时间紧急而人员不足,决定发动村民一起行动,于是,100 多名群众扛着锹拎着镐就加入了三区队的队伍。一行人顶着星光奔至桥头,由部队进行周围警戒,以防先期而至的敌人进行偷袭,老百姓们则挥镐舞锹地干起来。将近破晓,大桥被彻底挖断。随后,老百姓们用事先准备好的 13 辆大车,把拆下的 1 万斤木料大部运走,未及运走的放火焚毁。待我军安然撤离后,敌人的大队人马才赶到,只能望断桥兴叹。

这段记载在三连连史中“拆毁杨村大桥”的历史,并没给张德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但老百姓跟着一起打鬼子是常有的事,”张德生说,“有时候都分不清是老百姓还是当兵的。”

即使经常同老百姓并肩战斗,三区队仍然有着十分严格的群众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嘛”,张德生说,“要是住在老乡家里,走的时候都把水缸装满,把院子打扫干净。”

明白了“扛枪为打败侵略,打仗为解放人民”的张德生,已不再是两年前那个离不开父亲的孩子,随着三区队征战中原的日子里,他在炮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

多年的战斗中,张德生最难忘的是发生在 1939 年深秋的那次“黄土岭战斗”。这次战斗在战史上以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毙命而闻名,但这并不是张德生之所以对这次战斗念念不忘的原因——在这次战斗中,父亲,这个他从记事起唯一的亲人,永远离开了他。

“我亲手埋了他。”因为年迈而略显浑浊的双眼,在讲出这句话的时候微微泛起了光。

在黄土岭战斗中,三区队在军分区的统一指挥下,负责充当“狼诱子”,成功将 1000 余名敌人引入了峡谷。英勇的战士们跃出堑壕,打得反扑的敌人像山崩的碎石纷纷滚落下山坡。经数小时激战,日军被歼过半,余部也被我军团团包围。


“那次仗打的很成功,我们伤亡不大。”张德生回忆到。战斗结束后,部队有一段时间的整修,张德生便想着去找父亲说说话。“那时父亲已经调到五大队当大队长,离我们不远,我常去找他。”

到了五大队的营地,张德生觉得气氛有些压抑,“我印象特别深刻,屋子里坐满了人,却没见到父亲,副大队长在给他们讲战斗情况。然后指导员走过来告诉了我,父亲牺牲了。”

“我哭得死去活来的,谁安慰也不听,你能想到,我从记事起就没见过母亲,也没有别的亲人,只有父亲啊。”

“那个指导员叫杨昌军,跟我一起挖了坑把父亲埋了,就那么埋了,也没有棺材。”

1944 年,抗日战争进入胜利的前夜,战略反攻即将开始。张德生和战友们对于赶走“鬼子”信心满满。“那时候我们也学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毛主席就说,一定会胜利的,先是防御,然后相持,最后反攻。”

然而,“没能亲手把小日本赶走”却成了张德生一辈子的遗憾。

“打易县的时候,我负了伤。”在那场战斗中,右腿中弹无法跟随连队行动的张德生,被留在了易县水窝庄的老乡李存宝家中。后来,因伤口感染而截掉右腿的张德生,一直由李存宝的小女儿李玉梅照料。再后来,李存宝便成了张德生的岳父。

就这样,为了赶走侵略者、为了解放老百姓而扛枪打仗的张德生,得到了老百姓的帮助,而这一帮便是一生。

“我公公这几年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就记得这些打仗的事儿,讲了一辈子了。”张德生的三儿媳殷永翠说。

张老的孙子张强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北京的公务员。“爷爷看到电视上那些贪官就生气,”张强说,“他告诉我要为老百姓做好事,说没有老百姓就没有他。”

张德生负伤留在易县水窝庄之后,整整五十三年没听到过有关三区队的任何消息,他一度以为自己的那支队伍早已不在。直到 1997 年,大功三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他才在妻子的二哥李银宝的帮助下找到了老连队。

74 岁高龄终于“回家”的老兵张德生,抚摸着鲜红的连旗,流下了等待半个多世纪的泪水。

在三连连史上,这样的故事犹如满天星斗一闪一闪。荣誉室明亮的橱窗里,记录着三连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每一场战斗,而每一个名字都讲述着一次牺牲,每一次胜利都流淌着三连人的鲜血。

这些历史,排长杨明在新兵入伍第一天就曾给他们讲过,可对于这些生长在硝烟散去年代的战士们,这些似乎无法引起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为自己连队的辉煌战绩而感到荣耀,也会为先烈的流血牺牲而心生崇敬,却仍难以将其与自己当兵的意义联系起来。

“和平年代为谁当兵?”这是杨明带的那些 90 后新战士的困惑,也是老兵张辰入伍之初一直不太明白的问题。

1.3 天下第一军

我们是基层建设模范连,硝烟中走来,战斗中壮大,勇猛顽强战果辉煌,能攻能守是钢铁连,黄土岭上显威风,攻打清风店震敌胆,英勇善战当先锋,人民群众称我们天下第一军。

——大功三连连歌

“我当兵那会儿,三连还在大境门儿外头,叫朝天洼一地儿。”

1964 年出生的张辰,17 岁当兵前从没离开过北京城。高中毕业那年,由于成绩一般,他不想考大学,倒是有种强烈的愿望,想要出去看看北京之外的世界。在校读书的时候,他就特别羡慕那些去过外地旅游的同学,课本中看到的高山、大海,更是让他神往。

“当时北京有政策,就是当三年兵,复员回来给安排工作,我觉得那样挺好,不用父母安排了。”

就这样,一来“想要出去看看”,二来“复员安排工作”,张辰报名参军了。

张辰也听别人讲过,说部队里很辛苦,但他并没有丝毫畏缩,反倒是想去看看“到底有多苦”。“我心里的想法也就是出去玩儿三年,部队里全国各地哪儿的人都有,五湖四海的,交交朋友,打算干上三年就回来跟父母身边儿工作了,也没打算在部队长干下去。”

然而,就算做好了心理准备,到部队的第一天,张辰的心还是凉了半截。

送兵的大卡车穿过层层叠叠的山峰,停在了一个叫做“朝天洼”的小村庄,张辰和战友们看到了他们即将生活三年的地方。“我在心里嘀咕了一句,‘这特么是人住的地儿么’”!

张辰到达部队的时候,正赶上老兵在外驻训,营房空置了半年多,有的玻璃都被风刮碎了。“到屋里一看,砖垒的大通铺,上面铺一块竹子板儿,再上面铺着稻草,再上面铺一张凉席,凉席还是残缺不全的。”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张辰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住所,“可谁让是自己选的呢?当时就想着,把这三年熬过去赶紧回家。”

朝天洼,可谓地如其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洼地,站在三连营区环顾四周,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然而就在营房后面的那座石头山上,却有着一处十分别致的景观——沿着山坡堆起的“天下第一军”五个大字,那是三连官兵利用休息时间,用旧营房的 10 万多块碎砖堆成的。

这五个大字自建成之后,三连专门在其旁边设立了一个岗哨,每时每刻都有战士守护着它。初到三连时,张辰也不解,大功三连在历史上立过许多战功,为何独有“天下第一军”这个称号被一代代官兵如此珍视?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个荣誉是人民群众授予的。

1946 年 2 月,三连奉命赴张北县执行剿匪建政任务。驻地是一个只有 50 来户的小村,为了密切军民关系,三连分组为群众扫院、担水、拾粪、打柴,并协助建立村政权,选举干部。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三连就剿灭了横行乡里、作孽多端的土匪头子,方圆几十里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全连官兵军纪严明,从不扰民,被当地群众称颂为“天下第一军”,张北县政府还为三连制作了一面锦旗。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多次播送三连这一先进事迹。

李长江上世纪 80 年代初曾担任大功三连连长,为“天下第一军”石头山站岗就是他的倡议。“这样的做法能让战士融入其中,亲身体会连队对这个荣誉的珍惜。”

李长江还和当时的指导员共同推出了一系列的做法,比如,每个月评选一个“三连标兵”,获评的战士要戴着大红花到“天下第一军”石头山上拍一张照片,照片会由连队寄到战士家中。

张辰曾两次获得这项荣誉,一次是因为四〇火箭筒射击比武拿了全师第一,一次是参加张北戈壁植树挖树坑全连最快最多。“可遗憾的是那两张照片找不到了。”张辰也曾因军事技能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而两次获得“三连标兵”,似乎更让他觉得骄傲。

原本打算“把三年熬过去回家”的张辰,在三连干出了一番成绩,这是他自己也没有想过的。正是连队对“天下第一军”这项荣誉的重视,以实际行动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让张辰和他的战友们渐渐懂得了“责任”二字。

“当时连里最强调的就是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军人心里要真的有老百姓才行。”张辰说。

在一次演习任务中,三连临时在一个村庄旁扎营,白天去阵地执行任务,夜里就回村子边的营地住。“那个村子几乎家家养羊,要么就是养兔子,指导员就号召了一个活动,叫‘一把草’活动,就是我们每天任务结束回来的时候,每个人都要给老乡带回来一把草,给老乡喂羊喂兔子用。”或许,老乡家的羊和兔子并不缺这一把草,但这样的方式却实实在在地让官兵把老百姓装在了心窝里。

“当时连里有个要求,战士周末请假外出,归队前必须做一件好事。 张辰说。”

1986 年夏天,入伍第四年的张辰已经成长为连队的班长骨干,一次周日班务会的时候,他班上的战士侯笑讲起了自己前一天外出的经历,讲着讲着竟流下了眼泪。

原来,侯笑在外出时买了一些零食和水果,去张家口市福利院送给了那里的孤儿。在福利院,他发现了一个小女孩,被父母遗弃、下肢瘫痪、无名无姓,女孩已经 8 岁了还没有上过学,每天瘫在床上看着窗外。听完侯笑的讲述,张辰把这件事告诉了连长和指导员。

连队党支部商议后,向团领导汇报,决定帮助这个小女孩,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三连战士们的支持。小女孩没有名字,三连的战士给她起名为“党培兰”,还多次与当地小学联系,帮助她免费入了学。党培兰上学后行走不便,战士们又用平时积攒的津贴 300 余元,为她买了轮椅。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写信赞扬了朝阳洞小学和三连的官兵。

从此,大功三连和党培兰以及张家口孤儿院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数十年未曾中断。

“就是一种传承嘛,刚入伍时候哪懂得什么‘为人民’”张辰说,,“可连队就是这样的氛围,自己不知不觉也就转变了。所以等我当班长的时候,也就这样教育自己带的兵了。”

当兵第三年年底,张辰按照原本的打算递交了退役申请。连长李长江找他谈心,希望他能代表连队参加第二年的大比武,劝他再多留一年。

“没什么怨言,不排斥,连里有需要,个人多干一年也没什么。”张辰说。

“三连后来搬到了宣化,朝天洼就再也没人住过,不过老营房还在呢,我去年刚回去看过。”离开部队后,张辰一直在首都机场工作,但他每隔两三年就要去一次朝天洼,去看看那曾日夜陪伴左右的“天下第一军”。


1.4 优良传统育新人

朝天洼那座堆着“天下第一军”的石头山,被一代代官兵视为三连的“根”,

杨明初到三连时便清楚地知道那段历史,在连队任职的半年多时间里,他也时常能够感受到连队“爱民如亲”的光荣传统。

三连每年都会去驻地中小学组织学生军训,刚下连队的杨明曾随着连长徐建云参加过一次。当时正值八月,烈日当头,杨明和八班长张海生正组织学生练习队列动作。一位老师拿着两瓶矿泉水向他们这边走来,“二位教官,你们辛苦了,喝点水吧。”

正当杨明想要伸手去接的时候,张海生开口了:“谢谢您啊老师,我们自己准备了水,就在操场边。”然后又转身对杨明说:“排长,这儿我先盯一会儿,您去喝点水休息休息吧。”

事情虽小,但给杨明的触动很大,自己这个刚来三连的新干部,确实是不如这位老兵啊。三连的群众纪律竟然如此严格,而且一位普通的战士竟能如此自觉又自然地执行,这不禁让杨明对这个连队心生敬意。

然而,已处在新兵排长岗位上的杨明,面对眼下这批刚入伍的新战士,还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指导员没有同意自己的“辞职”,自己便只能努力带好这批兵。

该怎么将连队的传统继续传承,使得战士们打心底明白当兵的意义,这让杨排长动了一番脑筋。

那年冬天,宣化下了一场大雪,团里组织官兵去市民广场扫雪,新兵连要出一个排参加,杨明便主动申请让自己排里的新兵去。当战士们扛着锹和扫把,向广场行进的时候,路边的许多老百姓都在为他们鼓掌,扫雪的时候也有群众自发加入其中,返回的路上,还有小朋友在高喊“谢谢解放军叔叔”!

这让许多战士兴奋不已,“解放军叔叔”这个称呼,在他们的心中是多么的神圣,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乐趣。

回到连队后,杨明组织战士们展开了一次讨论,很多人便分享了这一乐趣。刘启寿说:“为老百姓扫雪,我感到十分光荣……”话音未落,卢国中“噗哧”一声笑了出来。在他看来,什么“为人民服务”“保家卫国”都是口号,还不是为了换一个好名声?

这个卢国中,是新兵连里出了名的刺头儿兵了,来连队不到两个月,当了半个多月的病号,有一次还差点和战友余文浩打起架来。高中辍学在家的卢国中一直在社会上游手好闲,到了部队也一心想着混日子。对于连队经常提及的光荣传统、“天下第一军”“服务人民”等,他似乎从来没听进脑子里。这个与大功三连格格不入的兵,让杨排长很是头疼。

2010 年 8 月的一个炎热夏日,三连正在新保安驻训。休息时,一位姓杨的果农端来了一草帽苹果送到了五班战士面前。这让卢国中很纳闷,他听其他连队来这儿驻训的老乡说过,有次训练间隙偷偷摘了个苹果,被老乡抓了个现形,怎么今天倒有老乡送苹果上门了呢?

原来,这位杨大爷已经观察好几天了,他发现这个连队在训练的时候,总是离果园远远的,没有一个人偷摘树上的苹果。这一天,他看到战士们的衣服都湿透了,就摘了几个苹果,随手装在草帽里,给战士们送了过来。

一听是老乡送的,战士们便拿起苹果吃了起来。苹果还没吃完,连长徐建云和三排长杨明走了过来。五班长董佳礼马上站起来向连长解释:“连长,这苹果是杨大爷送给大家吃的。”

这时,杨明想起了初到三连执行军训任务的那件事,便把张海生班长婉拒矿泉水的故事讲给了大家。随后,徐连长从口袋里掏出 50 元钱,走到卢国中身边把钱递给了他,“卢国中,现在由你去把这钱交给杨大爷,务必完成任务!”

偷摘苹果被抓现形,不但没吃到反而挨批评;遵守纪律心中有百姓,苹果倒送上门来了。卢国中似乎尝到了三连“爱民如亲”这一传统的甜头。

真正让卢国中这个刺头兵感动的,是大功三连的一位老朋友——孤儿党培兰。

自 1986 年与张家口市福利院建立联系后,三连便数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和帮助着那里的孩子们。30 年来,三连官兵累计帮扶孤儿 42 人,资助他们上学、陪伴他们成长。其中有一位孤儿,被三连视为“不在编的一个兵”,她便是与三连结缘的第一位孤儿——党培兰。

当年,三连官兵帮她联系入学、用津贴费为她购买轮椅,之后也一直没有中断对她的关心。党培兰读书期间,三连每个月都会派一名战士去福利院看望,逢年过节还常把她接到连队。三连从张家口换防到宣化后,离福利院有大半天的车程,党培兰由于行动不便,便很少来连队了。但 2001 年举行婚礼之前,她还是摇着轮椅上了火车,给三连官兵们送来了喜糖。后来,党培兰经营起一家书店,还生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女儿。

卢国中曾跟班长去福利院看望过那里的孤儿,也早就听说过党培兰的故事,还在当兵第二年的时候见过这位党大姐。

“当时是排长带着我和另外一个战友去张家口接的她,”卢国中的战友余文浩说,“连里前一天就准备着欢迎活动,像过年一样。”

当党培兰乘坐的面包车驶到三连门口时,官兵们早已等在了那里。杨明拉开车门,大家都热烈鼓掌,“欢迎党大姐回家!欢迎党大姐回家!”。

“我太想三连了!没有三连就没有我,我是三连的女儿!”党培兰对大家说。

那一天,党培兰同三连的亲人们一一握手,卢国中清楚地感受到了那双手的温度,“真是挺感动的,能看得出来她对三连的那种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三十年的恩情,那该是多么厚重的一种情感,就这样真真切切地从党培兰的双手传递到战士们的心里。

卢国中终于明白了“天下第一军”的意义,明白了“服务人民”不是为了“换个好名声”。他明白了,正是三连“爱民如亲”的优良传统,才换来了老百姓的拥护和尊重。

党培兰回三连“探亲”对战士们的触动如此之大,是当时已担任指导员的杨明未曾想到的,尤其是卢国中的变化,更是出乎他的意料。“在那之后,卢国中每次外出都会去福利院,”杨明说,“退伍的时候,他还自己出钱买了20个书包送给福利院的孩子。”

2011年4月,河北抚宁突发森林大火,连队接到紧急救援任务。警报响起之后,全连在 3 分钟之内迅速集合完毕。

“我们还以为是像以前一样的演练呢,连长下达命令的时候反复强调了这是‘实战’,我们才相信!”卢国中回忆说。

随后,战士们迅速准备救援物资,正待登车时,指导员临时宣布了留守人员名单。

当听到自己名字的那一瞬间,卢国中无意识地喊了出来:“报告,我要去!”然而时间紧急,命令就是命令。看着战友们登车出发的那一刻,他的眼泪突然涌了出来,扑簌簌地滴落在刚刚穿好的作战靴上。

“那次救火任务让我真正感到,‘军人’这两个字确实是有一种责任在,自己身上也渐渐开始有了这种保家卫国的担当。”

杨明与他带的那一批新兵感情很深,在大功三连担任指导员的时候,他也常接到已经退伍的战士的电话。“有一次,卢国中打来电话,说他在老家的县城当协警,”

杨明说。从辍学混日子的问题少年,到保卫一方安宁的人民公仆,卢国中实现了他人生的转折。一路见证着卢国中成长和转变的杨明相信,他一定会是一个心中有人民的好警察。

同卢国中一样,三连的许多战士到了地方之后,都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那份初心。

余文浩退伍后当起了健身教练,“我去的第一个健身房,专门坑用户,就想着怎么骗钱,我就辞了,换了一家。”

张玉宝回到家乡甘肃武威,用两年时间办起了一个农业技术培训班,“老家这太穷了,得让乡亲们学学技术。”……

看着这些士兵如今的成长,杨明又想起了自己刚毕业时向指导员“辞职”的那段经历。他明白了,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汇集到连队,想法一定各有不同,但无论他们最初穿上这身军装的原因是什么,在大功三连当兵的两年,总会将“人民”这两个字深深烙在他们的心上。

“三连这种‘爱民如亲’的传统真的是根深蒂固的,让你一来就融入到这样一个氛围里面,”杨明说,“我这个指导员的作用很小,因为历史在那摆着、过去前辈们做的事情在那放着,任谁来带这支队伍都不能把这个传统抹去。这是一个连队的生命力,是优良传统的生命力。”

杨明认为,这项传统不仅教育了一代代三连官兵,同时也推动了连队的全面建设,三连才能在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成为全军的一面旗帜。

1988 年被授予“思想工作模范连”荣誉称号;1997 年被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2007 年被授予科学发展模范连”荣誉称号……

2017 年春节前夕,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大功三连,与连队官兵亲切交谈,并在当年 8 月建军 90 周年之际,将“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连”荣誉称号授予三连。

“用传统把全连的思想统一起来,思想工作做好了,队伍就抓起来了,所以三连走到哪里,口号都是最响的,比武总是最强的,”杨明说,“都说三连的兵好管好带,我看秘诀就在这里。”

大功三连有许多首连队歌曲,绝大多数都是官兵自己创作或者改编的,很多三连人在退伍多年之后,仍对那一首首连队歌曲的旋律念念不忘。

整理荣誉室里的旧档案时,杨明在一份旧资料上抄下了几行文字,那是三连战士写在黑板报上的一首小诗。杨明找来连里学音乐的战士,为文字谱上了曲。这首此后传唱不息的歌,正是大功三连“爱民如亲”优良传统的最好见证。

雪里的炭,夜里的灯,三连是人民的一颗星。照在绿水是晶莹,照在青山是葱茏,照在身上是温暖,照在心中是真情。啊……照在人民的心坎上,永不陨落放光明,放光明,放光明。

——《三连是人民的一颗星》

1.5 后记:接过旗帜把英雄追随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党提出的问题,同样也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应回答的问题。

答案是明确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核心便是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人民战争”。他在著名的《论联合政府》中将这一思想概括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凝练为: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并指出,“这个军队永远是党领导下的军队,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并强调,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

历史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而背弃人民的军队,也终将被人民抛弃,被历史抛弃。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层连队,他们都如大功三连一样,从炮火硝烟的激情岁月,到如火如荼的国防建设,再到军队发展的新时代,都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谱写出一曲曲军民鱼水的赞歌。

大功三连,这个从硝烟中走来的连队,历经八十年,始终把“爱民如亲”的优良传统视为连队的传家宝,教育和引导一代代三连官兵,将“天下第一军”的光辉旗帜代代相传,指引后来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长城高高,群山巍巍,塞外有一支英雄的连队,百战锤炼无畏性格,血火铸就功勋累累,英雄的军队英雄多,好传统带给了新一辈。 大功三连,啊,英雄的连队,人民的天下第一军,接过旗帜把英雄追随。

——《大功三连颂》


编辑:liuyi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