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18.11

有理有据的质疑是“挤出水分”的最佳方法

作者:李嘉文


   一年一度的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评选活动已经开始,用室友的话说:又到了万人齐膜“巨佬”的时候。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杂音”似乎更多一些,针对部分候选人公示材料中的信息乃至候选人本身的“人品”提出了质疑。

有一些质疑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比如网络流传的针对“基于TCP技术的网络优化器”的讨论,列出了比较充分的证据,没有掺杂主观情感,而是摆出与候选人商榷的态度;又比如关于某候选人在期刊发表文章是正式论文还是阐释性的短文的质疑,有助于确认候选人的学术成果,澄清简历材料中可能出现的诱导性叙述。这样的质疑将讨论的话题局限在理性和学术的范围内,不会引发候选人本人和旁观者的恶感,对于加深大众乃至评委对候选人参评理由的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面对这些质疑,希望候选人能够积极处理,主动化解,而不是假装没有听见。候选人公示期早已结束,质疑也传播了好几天,但很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只有一名候选人回应了质疑,语义中有退让之意,而对于针对其回应的新一轮质疑,还没有任何回应。其余的质疑,则仿佛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有人举例说,骂特朗普的人数以百万计,特朗普挨个回应不得累死,所以质疑并非都需要回应。但特奖作为清华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其候选人受到社会全体的监督和审视是应有之义,况且网络传言虽乱,但数量并不多,在其广泛传播之前及时出面解释,成本算不得高;一个清晰有力的回击有时更能提升候选人的形象。

质疑本义就是“提出疑问”,质疑者掌握的情况不一定完整,并不都是“石锤”,候选人通过补充细节,提供证据,展示更多评选材料中没有出现的内容,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考察候选人——事实上,特奖最受瞩目的答辩环节,也就是一个评委质疑,候选人回应质疑的过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回答。有一些过于蛮横的质疑已近乎人身攻击,比如网络上有人指名道姓地评价候选人甲是靠钱上位、候选人乙私生活混乱,却不给出详细的证据和理由;这样的指控不仅没有起到厘清事实的作用,反倒生出些酸味。

特奖作为一年一度的清华盛事,受到校内外的关注极多,特奖获得者更是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的最优秀成果。而特奖材料若有“注水”之嫌,我想每个清华学生都不会觉得光彩。“注水”不仅意味着其学术造诣有夸大成分,更暴露其学术诚信和道德品质存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质疑事虽细,所涉却极大。

现在质疑已经出现,而最终结果如何,会挤出多少水分,就看特奖候选人们如何回应了。



编辑:liush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