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18.11
11月4日,泉州市泉港区发生碳九泄漏事故,引发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专业媒体和自媒体都在跟进事故处理情况。不过喧哗之下,本地媒体的身影却难觅踪迹。比如作为泉州当地最大媒体的《泉州晚报》,7日地方新闻版面刊出《泉港: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一文;8日,在中央媒体对事件展开报道后,才发出第一篇相关推送;10日,才发出第一篇由记者实地探访写出的报道。
当然,也有当地媒体在事件发生初期就转发了简短的官方通告,但之后也就销声匿迹。总体上,此次事故的正式报道是自泉州以外而来的中央媒体集体介入才开始的。但是,对地方媒体而言,地方新闻既是它们报道的主要对象,也是它们读者主要的兴趣所在,结果它们对一条地方新闻的报道不仅慢了数天,甚至比外地媒体还要再慢一点,这背后缘由为何,实在值得深思。在事故刚出,民众迷茫,泉州以外的人们一知半解时,地方媒体的报道缺失导致了夸大其词、扭曲事实、煽动情绪的自媒体推送横行一时。
具备专业素质的地方媒体不可能看不到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如果以最大的善意来理解它们的失语,大概是为了保证救灾有序,避免群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但是,我认为这是一条错误的舆论工作思路,相反只有鼓励和督促地方媒体及时地如实报道,才能节约成本,推动整个事件的积极解决。
互联网时代,悄悄处理再不可能是对公共问题成本和影响最小的解决方案。无孔不入的信息流让事实和谣言总能混杂着穿过权力的围墙抵达群众,地方只有及时澄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谣言,方可把影响降到最小。然而,在此次事故中,当人们遭受着各种小道消息的冲击时,地方媒体居然连一篇及时、合理、详细的报道都拿不出来,这不能不让群众产生疑惑,进而生出怨气。于是蹭热点的公众号以一句“40万人随风而逝”为引,用一团事实、观点、谣言和想象的混合物就收获了近八百万的阅读量和仗义执言的名声,代价则是大批群众被煽动,政府的公信力遭到损伤。如此看来,当地媒体无闻无疑是在增加处理问题的成本。
群众不是因无所知而无所畏,而是因为了解才拥有信心和勇气,胡乔木先生所说的“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的精髓正在于此。本地媒体的无闻,会让群众感到无知带来的恐惧,这种恐惧将动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中央媒体介入前,只会转发政府通报和保持沉默的地方媒体连一篇现场报道都没有,让经济上受损,身体上受害的泉港群众始终不知道该找谁反映和解决问题;在中央媒体介入后,关注泉港的外地民众又在中央媒体的报道中发现地方所谓“形势良好”的通报并不完全属实。地方媒体的沉默于是成为了有关部门心虚的证据,此时有关部门就要受到辖域内外不满人民的共同夹击了。
现在,错误的舆论工作思路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在不少民间平台上,官方的通告备受质疑和差评,一些网友更是直接用撒谎为官方通告定了性,地方媒体虽然开始刊发对泉港情况的报道,也已经错过了最佳报道窗口,无法对谣言进行有力的回击。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社会信心的折损,却是地方媒体无闻带来的必然现象。
群众不是只需要规训和保护的群氓,他们自己可以从真相中汲取力量。正如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真正积极正面的报道,不光是报道好的东西,而是报道能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东西,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哪怕内容尖锐到让有些人不太好受,发挥的也会是正面作用。就像中央媒体对泉港情况的报道显然就没有最初通报中那么可爱,却因为它的客观、公正、如实的报道质量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也如同定海针一样有力稳定了社会的情绪。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距离事件最近的地方媒体能及时入场,尽早地提供如实详尽的报道,事件处理过程中一地鸡毛的景象又该如何不同。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