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18.11

 “双十一”十年:走出消费主义狂欢

作者:宋志悦

11月12日零时,天猫双十一成交额定格在2135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双十一的新记录。

 

十年间,双十一交易额年年创新高,并于2016年突破千亿大关。人们自嘲吃土,发誓再买就剁手,却又在第二年双十一心甘情愿地刷光支付宝和花呗。双十一的浪潮由天猫蔓延至京东、苏宁,从电商流向线下零售,又从中国走向世界,覆盖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这个人造的购物狂欢节已然不只是一次降价促销活动,更代表着全民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狂欢。

 

然而,近年来双十一交易额增速下滑,唱衰双十一之声日盛,旁观者不禁发问:这种狂欢还会持续吗?

 

马云说“双十一对阿里来讲不赚钱,希望是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快乐”,也会把双十一坚持做下去。但要想看到他希望中的快乐图景,阿里也许更需要短暂地走出狂欢。

 

如今的双十一早已不只是一场为时一天的购物盛宴。2009年的双十一只是一次有27个品牌参加的促销活动,而今年的双十一预售于10月20日启动,天猫全品类近50万件商品参加,将双十一战线拉长至近一个月。在此期间,预售定金、购物津贴、优惠券、红包雨等种类纷繁的玩法,将消费者与购物网站及APP紧紧绑定。

 

消费者自以为捡了便宜,但这些玩法的背后是比消费者更会玩的阿里商家:定金支付提前炒热了双十一气氛,为吸引更多剁手党造势;消费者一旦支付定金,即被商家锁定为潜在客户,在随之而来的优惠短信轰炸中,很难说其不会二次消费;双十一当日尾款支付与全款销售双线并行,大大拉高了双十一当日的总销量和营业额。

 

但此前,这些玩法曾因其导致的消费体验低下而饱受诟病。冲动消费的余热过后不想购买,却因定金不退而蒙受无谓损失;复杂的满减津贴让无数消费者算秃了脑袋,吐槽“堪比奥数竞赛”“脑子不够用”;大量订单积压至双十一当日释放,快递爆仓、物流拖延的新闻频上热搜。


令广大消费者不满的还有“先提价,后降价”的套路,临近双十一商品价格暴涨,双十一当日又“折扣”至正常价格的情况屡见不鲜。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17年双十一后追踪了539款非预售商品的价格变化,其中78.1%的商品双十一价格与平日持平甚至更高。由于商家在价格上屡做手脚,消费者常常无法从双十一促销中得到实际利好。

 

在双十一的血拼中,广大消费者仍然走不出阿里的套路,因而面临着时间和金钱成本的抉择:计算优惠力度、零点挑战手速、抑或是漫长等待收货的过程,更适合有脑力有精力有耐心,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而对于不愿意牺牲时间精力的消费者,便只有放弃优惠一条路可走。消费者得到了量化意义上的低价,却也自知个中辛苦,付出与收获能否对等则难以衡量。

 

 此外,双十一已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战。“立减”“折扣”的字眼仍然诱惑着消费者剁手下单,但他们追求的不再只是便宜,更是高品质与相对低价间的平衡。在双十一的擂台上,一边是精明的商家,一边是日渐理性的消费者,不谈谁胜谁负,最终受益方必定是阿里,从2009年5200万到2017年1682亿的爆炸式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双十一的汹涌浪潮中,任何人都难以置身事外。

 

阿里现任CEO张勇说:“9年前我做梦都想不到,能做到1680多亿。”在马云眼中,比双十一的销售额数字更重要的是给大家带来快乐,推动技术创新和行业进步。十年前,阿里将作为光棍节代名词的“双十一”赋予了买买买的色彩,但站在十年的节点上,要想开创消费者和商家的共赢局面,阿里更需要让双十一走出单纯的消费主义狂欢,向提高消费品质、改善消费体验的方向转变。



编辑:liush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