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18.11
当你还在“双十一”铺天盖地的糖巧膨化果脯饼干打折浪潮里心醉神迷的时候,西北大学的“胖胖班”已经火了。这堂体脂率高于28的“胖胖”们才能参加的“素质减脂课”计划通过锻炼,帮助学生将体脂率减到24以下,并把称体重作为期末考试项目。
事实上,近年来这样有别于传统授课模式、更具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课程在国内高校早已不那么新鲜。从有“分手课”之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婚恋心理学”到期末牵手成功就能得高分的广东金融学院“爱情心理学”;从中南大学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到中山大学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越来越多的“另类”课程被填进了大学生的课表。但是无论如何怎么变,课还是课,学还是学,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弥补学生在以往课堂和社会上很难学到的“另类”课程。
每个时代都在产生新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以前不需要通过课程的方式解决而现在则需要以课程的方式解决?那是因为目前的社会生活中缺乏对一些必要问题的教育,而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大学课堂来弥补。如北大的“三宝课”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难接触到的性知识系统地引入课堂,使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回到生活、真正应用于生活。这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可以看到目前更多的“另类”课程容易过度娱乐化而消解知识的严肃性,导致教学的轻逸化和表面化。开一门吸引眼球的课可以让一所高校登上微博热搜,可以吸引大量学生“激情选课”,但一旦校方或学生中有一方把握不住教学本质,那么这门课就必然沦为哗众取宠的宣传卖点或凑热闹刷分的“大水课”。最终违背了课程的意义和教学的初衷。
这些课程本质上是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学术化、课堂化了。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涌现的这些课程名目无不是社会上热点问题的反映。以西北大学的“胖胖班”为例,“胖胖课”的出现,将一个私人化的问题拿到了台面上。
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因为自己的身材而不自信,社会上也确实存在因为外在形象而遭遇不公平的现象。那些名气更盛的“恋爱课”“新女性课”亦是如此。爱情、婚姻、家庭甚至婆媳关系都是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并且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个性意识的增强而愈发凸显。脱单的焦虑、婚恋中的物质压力、家庭观念变化下的婆媳冲突……这些曾经不那么严重甚至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一时代的常态,也成为了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
但是这恰恰暴露了一种思维:好像只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只要通过课堂的方式就可以解决了。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靠的不是理论条框,而是亲身体会乃至不断试错得出的经验。根植于社会经验不足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增加社会经验来解决。而那些社会长期确实亟待弥补的知识,才是我们真正要期待的另类课程。
真正的“另类”课程是大学适应当今大学生需求和社会变化的自我革新方式。这些课程的开设会倒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将一些问题重视起来。而赚噱头的“另类”课程只能是浪费学生的时间罢了。高校应该尊重教学规律,把握好“另类”课程的度。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