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019.03
电影《流浪地球》(以下简称《地球》)上映之后,在一片赞美声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许多网友指责豆瓣用户恶意刷一星评价使得电影的评分降至7.9,进而迁怒 于豆瓣,在应用商店上给豆瓣打出大量一星差评。
暂且不论豆瓣是否应该为用户的评分负责,我们先来看一看豆瓣平台上对这部电影的评分是否真的有失公允。首先,《地球》的一星率是2.0%,的确明显高于《盗梦空间》(9.3分,一星率0.2%)、《机器人总动员》(9.3分,一星率0.1%)、《星际穿越》(9.2分,一星率0.4%)等高分科幻片。但是,哪怕把这2.0%的一星评价全部改成五星,评分也只会上升到8.0。与之形成对照,如果把40.2%的四星评价中的一半改成五星,或者把22.7%的三星评价中的一半改成五星,评分都会来到8.3,这个分数在豆瓣已经好于超过90%的科幻片。也就是说,7.9这一分数根本不是用户恶意刷一星评价导致的,而是大量用户认为这部影片差强人意但还有提升空间,所以打了4分或3分导致的。更何况,《地球》绝不是唯一一个主流评价与豆瓣评分出现分歧的电影。与《地球》同期上映,猫眼评分也与《地球》同为9.3的《白蛇·缘起》,豆瓣评分只是略高于《地球》的8.0。猫眼评分9.4的《海王》,在豆瓣的评分甚至还要比《地球》低0.3。当然,这些电影遇上豆瓣评分7.0、一星率高达5.7%的《战狼2》,都只是小巫见大巫了。知乎用户chenqin经过数据分析对这种现象给出了一种解释:中国比较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观影人次出现停滞甚至下降,而欠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观影人数却在高速增长,成为贡献电影票房和口碑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豆瓣的用户群体却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在豆瓣获得高分的仍然大多是面向高教育人群的电影。于是,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一路走高,而豆瓣评分却在低位徘徊的现象便产生了。
不过,上面只是在客观上分析了电影的票房口碑与豆瓣评分倒挂的原因,却似乎并不能在主观上洗脱豆瓣的罪责。我们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豆瓣作为一个打分平台,是否有责任让自己的评分与社会的主流评价保持一致?是否只有这样做,才能维持豆瓣评分的可信度与参考价值?实际上,一个平台有自己独特的用户画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微博被狂热的追星粉丝占领,虎扑遍布爱好体育的粗犷“直男”,知乎则和豆瓣一样走的是高学历的精英化路线。这些社区一方面塑造着加入它的人们,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被自己的主流用户打上标签。也就是说,一个打分平台的用户组成所带来的“偏见”是客观存在、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如今恐怕没有一个评分网站敢号称自己广泛地代表了各类人群的意见,哪怕有,它又如何代表那些从不上网的人的意见呢?与虎扑步行街、与微博评论区一样,豆瓣评分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完整地、客观地呈现最广大人群的喜好,而在于代表自己的用户群像发声。一个高学历的文艺青年能在这里得到志同道合者的建议,一个迷恋追星的饭圈女孩也同样能在这里跳出自己固有的圈子,看到不同的品味与追求。如果我们要求主流评价的好片必须在各个评分平台得到清一色的高分,那么失去独特性的评分平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互联网给予了越来越多的人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但我们却越来越缺少聆听不同意见的耐心和包容不同意见的胸怀。如果《地球》好看成为我身边圈子乃至主流评论的共鸣,那么所有评分网站都理所应当对这部电影给出好评。如果不是,那么那些批评电影的人、那些给电影打一星的人,要么是崇洋媚外、看不起国产电影的“汉奸”,要么是有组织有预谋、恶意打压竞争对手的“水军”。不同意见的交锋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交锋双方不是抱着相互了解、相互取长补短的初衷,而是都把“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当成预设前提,把“使自己原有观点占据上风,在口舌上驳倒对方”当成交锋的目的,那么这样的交锋注定不会收到除了增加戾气之外的任何效果。
豆瓣作为一个中立的平台,在整个事件中没有发挥任何有诱导性的、有偏向性的作用。2.0%的一星评价,是用户亲手打出来的。占据首页的多条差评,也是用户亲手投出来的(豆瓣已经声明,大量高赞好评改差评的现象并不存在)。我们还能要求豆瓣做什么呢?难道我们要要求豆瓣为了迎合主流口味而修改评分或是人为选择展示在首页的评论吗?或许豆瓣的点评权重算法还有提升的空间,但这并不是拒绝承认豆瓣评分合理性的理由。毕竟,我们不需要也根本找不到一个最客观、最科学的评分系统,只要一个评分系统有其侧重、有其特色,能反映一个群体对电影的看法,它便有存在的价值。
(封面图片源于网络)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