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19.03
开学第四周,七字班的小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篇大作业——寒假实践报告。点击提交后,他感到信心满满:一方面,他对报告质量有足够信心,同样重要的是,这份报告达到了一万字的上限字数,显得相当“有诚意”。这种对上限的追求来自大一,当他在一门公共课上看到前桌同学将“不少于三千字”的作业扩充成一本小册子时,他改变了自己力求简练的原则。几页纸和小册子毕竟有所差别,后者应该更能让老师感受自己学习的热情。从那以后小伍对作业的焦虑除了质量外又多了一项——字数。
这种个体身上的焦虑在一个班的同学之间可能会酝酿、发酵,最后演变成字数的“军备竞赛”,在这种畸形的竞争中,原本三五千字的论文普遍被扩充到了上万字,字数上限反而成了底线。
然而,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上限作业”吗?数量与质量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更能体现出学者的功力。相反,无意义地扩充字数会损害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早在中学时我们便知道,额外的字数并不能帮一篇文章从最次档调到最优档,即便是同一个档次内的评价,其参考标准也是文章的主题立意、遣词造句,只要达到了800字的底线,字数就不再是评价标准。为什么到了大学,面对更艰深的学业、更严格的要求,我们的思想反而“退化”了呢?
课程论文的字数何以越来越长?我们可以大致抽离出两种逻辑。
第一,一些同学因为对某个问题有深刻理解而写出洋洋万言的作业,因此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其他同学没有看到字数背后的质量而学习最容易达到的文章长度,万字长文因而成为常态。
这种因错误模仿导致的竞赛,危害还不算大,只要老师在评价时指明标准并严格执行,同时公开点评一些空洞的长文,同学们便会回归追求质量的正常模式。
更为可怕的是第二逻辑。一些课程要求不多,平时任务较少,期末也只有一篇自定范围的大作业。一些同学便因此在平时肆意“划水”,等到需要提交作业时再疯狂“注水”。对这些同学而言,万言论文成了一个学期最有“份量”的学习成果。当竞赛成为一种常态,更多同学就会被它裹挟。他们由于担心自己的字数少于其他同学而显得“不够有诚意”,将简单的事情重复说,甚至不惜在论文中“注水”,大段大段地抄袭他人论文。
这种逻辑反应的是部分同学求量不求质的浮夸学风。须知,堂堂大学老师不会因为冗长的文章给出“辛苦分”,平时放松学习,期末收获的应当是也只能是低分。
如何这种状态呢?抽象地号召“改变态度”是没有用的。学校不妨对部分课程的任务设置进行调整。例如,期末的大作业可以分散到平时,督促同学一点一点积累知识。同时,需要严格规范评价标准,让“水课”的学生得到“水分”。
“字数竞赛”式的浮夸学风应当休矣,求真务实才是学子成才的必备品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