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0.09

让“嗷嗷叫”式的接地气话语再多一点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作者 欧阳楚可  编辑 陈洪淼


据梧州日报报道,4月23日,梧州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市委书记全桂寿表示,希望全市上下用“嗷嗷叫”的精神状态,干出“呼呼响”的气势,干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成果,不辜负自治区党委的期望。

“嗷嗷叫”、“呼呼响”这样的“下里巴人”的话语出现在市委书记的讲话中,还登上《梧州日报》,可谓一大“奇观”。我们要说,这样的“奇观”越多越好,越接地气越好。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组织。这种“服务”不仅应体现在具体行政上,也应该体现在媒体宣传上。毛主席也做出过类似的表述:包括新闻报道、政府宣传在内的“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而这一根本问题的答案就是人民群众。

因此,判断一种语言形式好不好,就应该看这种语言是不是人民主体的:动机上是不是为人民好,结果上是不是对人民有益。在这个标准下,结果显而易见:可以想见书记的这番话,目的就是为了让各级干部和群众都能够直观地理解党委的发展期望。而结果上,这一表述通俗易懂,能够让文化水平最低的人民群众听懂看懂。可以说,这样的表述是大大有益的。

有人说,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政府不应该迎合群众,而应该提高教育水平,使得听“下里巴人”的人们懂得欣赏“阳春白雪”的语言风格。殊不知,这是颠倒了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一切宣传工作的对象;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宣传工作的目的。只有用人民群众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语言,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提高”也是有方向性的。人民的审美不需要“提高”到“官样文章”,反而是“官样文章”应该提高到人民的审美趣味上。我们并不能且不该要求人民群众去学习“阳春白雪”的“上流社会语言”,真正的提高应该是沿着人民群众的道路上的提高,沿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提高。人民群众中本来存在着语言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从这点上看,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在这个意义上讲,从严肃的官样文章变成“嗷嗷叫”、“呼呼响”这样通俗的群众语言,就是一种提高。要说严肃的官样文章是一种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人民群众是不会批准的。

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解群众之难。这样“下里巴人”的话语,比阳春白雪却又晦涩难懂的讲话文稿好千百倍。希望这样的“嗷嗷叫”式的接地气话语,能够在政府、媒体中再多一点。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