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0.09

科创赛事莫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寒了心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作者 李凯睿 编辑 陈洪淼


近日,云南省昆明小学生陈某的结直肠癌基因研究课题《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下文简称“青创赛”)三等奖,引发了公众的质疑。7月15日,云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发布通报,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因此撤销该学生所获昆明市一等奖,专家组为“工作的失误”向公众致歉。获奖小学生父亲也承认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过度参与了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申请上交奖项。

这样的“大手拉小手”在比赛界似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如果遭到质疑还可能被回怼:“别的小孩都是家长帮着做的,我不帮,对我家孩子不是不公平吗?”似乎帮了,就是家长与家长之间能力的比拼,是公平的;不帮,是孩子与家长之间能力的比拼,是不公平的。据新华社报道,一位在中科院昆明某下属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员告诉新华社记者,之前他曾帮助朋友家孩子参加青创赛,为孩子设计了一个符合其知识能力水平的项目,没想到班主任看过后却说“太low了”。符合孩子能力的创新作品难以入围,充斥着成人世界丛林法则味道的作品却屡获大奖,这不免让人质疑这项赛事在选拔创新人才上有何意义。

在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有则故事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故事中,国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在选拔当日,孩子们花盆中的花缤纷争艳,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却成为了继承人。这是因为国王发给孩子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其他孩子的父母都替换了种子,只有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诚实的。

故事里,诚实的孩子成为了国王的继承人,而现实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被驱逐出比赛,自家种子最贵、父母最会种花的孩子戴上了新王的冠冕。造成这样荒谬结果的原因之一,是比赛的评委并不像故事里的国王那样实事求是、公开透明,而是在实验材料难以说明是由孩子自主完成的情况下,选择视而不见,将该作品评选为昆明市一等奖送至全国参赛。

尽管今年1月13日,教育部已经印发意见,明确从今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正式取消,青创赛已经不能为高考加分,但在很多省市,青创赛比赛成绩仍是中考录取的加分选项。与升学挂钩的青创赛奖项,让陈同学均为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的父母,凭自己与“C10orf67基因”相关的研究帮忙上阵。实际上,陈同学并非个例,青创赛中还出现了“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等其他受到质疑的小学生研究课题。

长期以来,父母帮忙的现象越来越变成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灯下黑”,但在耀眼的奖项背后,其实是对比赛主办方、父母和孩子三方利益的杀鸡取卵。孩子们被裹挟在父母的“帮忙”和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的成绩的评比中丢失童真、学会造假;家长们出于比赛机制挤压自己的时间为孩子做各种作品;评委们被“超高水准”的作品惯坏了眼睛,甚至和举办方、和家长们产生了利益纠葛,即使看破也不说破,还帮着完善、把关,把造假的作品送向更高的参奖平台。最后造就的恶果就是赛事美誉度一落千丈,学术不端和破坏规则的行为风行,让社会创新的步伐受到阻碍。

而在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救救孩子!看似无辜的孩子们,被功利的父母带着钻规则的漏洞,戴上不符合自己能力的光环,也背负上不属于自己年龄的压力。当这些破坏规则的小孩长成大人,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既得利益的拥护者,又会如何?从翟天临“知网是什么”,到仝卓自爆“往届生改应届生”,小学生们长大后就成了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大人,还要对那些捧着空花盆的孩子露出怜悯的笑容,告诉他们“世界本就如此,等你长大就懂了” 。

青创赛组委会在15日的声明中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赛评审规则与程序,强化监管机制。希望包括青创赛在内的各类大赛的评选过程有所整治,孩子们的比赛可以更公平、更透明。也希望这类比赛的成绩与升学之间的关系能够被仔细斟酌,在将奖项当作录取加分项时审慎评估赛事的组织规范性与评选公正性。如此,方有可能选拔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孩子,而非戴着孩子面具的大人。莫让捧空花盆的孩子寒了心,就不会让作假的孩子当上新的国王。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