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20.12

静音车厢 :静不掉的是内心的躁动

作者:夏文博


不久前,京沪高铁公司放出消息,将在今年年底前试点“静音车厢”服务,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可以在购票时自行选择“静音车厢”来获得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消息传出后,网友们纷纷在该消息下留言,表达对这项服务的称赞与期待,也有不少留言吐槽自己在高铁上遇到的不文明行为。

尽管静音车厢还存在着票务费用差异、具体细则拟定、执行力度和惩罚机制等问题,但这次举动无疑吸引了足够的眼光,让公众再度着眼于公共场所噪音问题,试点的最终效果也能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同类问题的出路。

然而,静音车厢这一试行除了观测效果如何外,更应该传播一个双向的理念:静不只是一种环境条件,更首先应该是一种自我要求。不过可惜的是,从消息传出后网友们的反应来看,它几乎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人们仍然觉得静音是一种提供给自己的服务而非彼此遵守的规则。留言里的网友们似乎都是被噪音侵扰的弱势群体,没有任何值得站出来“忏悔”的行为。

如果这是因为“沉默的螺旋”,即那些曾有不文明行为的网友并未发声或者违被看到。那么再看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睡觉打呼噜能否搭乘”、 “重要会议电话能否接听”,这种对详细规则的询问本无可非议,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本身就暴露出了公众的侥幸心理。

打呼噜者搭乘与否,从铁路方来看是一种规则尺度的衡量,但从当事人角度来说,既然对自己睡觉会发出声音有一定的心理预估,又为什么要选择静音车厢?重要会议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这些细小的问题上,真正更应该关注的是,当我们遇到突发情况时,有没有在不打破“静”这一要求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铁路方细则的规定,只需等待出台之后讨论是否过于严苛或宽松,更值得关注的应当是应急措施和监督惩罚机制。一味地关注标准恰恰说明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将“静”这一公共要求放在心中,而仅仅是想要去获得享受的权力,但若想如此,就需要先成为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倘若人人都不给自己施加比法规更严苛的要求,而只是想要作为享受者进入静音车厢,高铁这一公共空间将会彻底地分层 — —吵闹者自甘喧嚣, “斯文人”争相抢票。唯有平息掉内心的躁动,被批评者和批评者都真正意识到“静”这一双向的社会需求,静音车厢才能带来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模范作用,而非成为躲避噪音的乌托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