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1.04

为什么我们开始“反感”宣传勤奋?

作者:吴佳霖

近期,一张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学生的“学霸时间表”横空出世。它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官方媒体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以报道,引发了朋友圈的大量转发。但转发者的配文却似乎与报道者想要宣扬的“勤奋向上”导向有所出入:“为什么鼓吹这种价值观?嫌猝死的不够多吗?”、“这也太卷了,还能活着毕业吗”……诸如此类的批判质疑之言,数不胜数。还有同学紧跟热点、出了一期《坚持多年!985高校摸鱼日程表密密麻麻,24小时无休!》的推送作为反击,也获得了大量转发点赞。从九年前清华特奖姐妹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广受赞誉,到现如今西工大“学霸日程表”遭遇恶评,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官方宣传中“勤奋”这一品质导向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似乎开始反感这些充斥鸡血的话语。实际上青年学生们更愿意拥抱的,是先前也引起较大关注的“摸鱼学导论”——一种更加轻松自适的生活态度。

学霸日程表(上)和摸鱼日程表(下)


当代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的考研、推免、出国、就业等压力之大,远不是早年社会所描述的“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可比。在生源扩招、出口缩窄的情况下,进入赛场的人越来越多,但通往成功的跑道数量不变、甚至越来越少,我们无法避免“内卷”所代表的过度竞争。而过度竞争必然招致的过度“勤奋”,自然极易触动青年学生敏感的神经。


内卷的高校赛场

人们反感的不是勤奋,而是宣传过度的勤奋。日程表中一天仅三四个小时的睡眠远远不能满足人体所需,朋友圈中的转发也更多是对大学生猝死、学习与健康平衡的忧虑。这样不顾健康地宣传勤奋,看似鼓舞,其实冷酷。在如此宣传环境下,青年学生只能倾向于看似偷懒怠惰的“摸鱼”,以此作为一种反向过度的自我保护。

像这种牺牲健康、“燃烧生命”去奋斗的事例,绝不仅出现在面向青年学生的宣传中。在“内卷”一词尚未流行的2018年,安徽省六安市某区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也引发了热议,其内容为要求全区医疗系统,向一名积劳成疾、并因此在值班中不幸猝死离世的医生学习。当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哗然大波,也正是对这种号召从业者“以生命敬业”的强烈不满。


《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各方对“过度”勤奋的当事人其实并不反感:西工大学霸虽被戏称“卷王”,但其勤奋换来的成果依然受到了校方与身边同学的肯定;对鞠躬尽瘁的方培虎医生,我们更是唯有钦敬。他们当然是严于律己的、是克己奉公的,但“勤奋与健康难两全”终归不能作为宣传的榜样。勤奋的品格固然值得赞扬,挑灯夜战之下透支的身体是否更应当关怀?

时常有人夸赞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但作为受众,我们或许更渴望看到官媒劝“西工大学霸”们学习之余不要伤身,不希望再有好医生因劳猝死。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实地了解医改惠民情况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在推崇世俗意义的成功和勤奋敬业的品格之前,对人基本生命健康的珍视,不可或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wuxk